第09版:休闲周刊

做西藏“幸福旅游”的见证者

图登克珠

改革开放前,西藏游客较少,其主要原因在于“进藏难”。交通成本高,对于当时并不富裕的老百姓来讲,旅游是奢侈品,这个状态持续到了1991年左右。这一时期,西藏旅游业处于新旧体制并存的管理状态,西藏旅游政策经历了政治接待旅游向经济事业型旅游的转变。1992年,西藏旅游业开始转轨。到2010年,西藏旅游政策从外事接待型向经济产业型转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并奠定了产业基础地位。随着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旅游市场进一步开放,西藏旅游发展也初见成效。

在我看来,稳定和发展是同步协调的。就像骑自行车,蹬车是发展,而坐稳了蹬车,才能向前进。

我长期关注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并采用田野调查和蹲点式的研究方法,在牧区和农区各选一户人家作为西藏乡村旅游发展的案例样板进行研究。

在拉萨当雄县纳木错景区有一户牧民,大概10年前,在纳木错边上开了间藏式餐馆,不到20平方米的简易房,只有两张餐桌,只卖藏面和茶,每天收入在700元左右,在当时这样的收入已经算高了。后来,这家餐厅规模扩到50多平方米,餐桌增加了10张,菜品也更丰富了。显而易见,借着旅游的东风这户牧民增收致富了。

另一个在林芝市米林县南迦巴瓦峰下的一个小村子,当地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有个“90后”女孩在外打工几年后,毅然选择返乡创业。她把村里的所有资源都整合起来,办民宿,让十几户村民都参与进来。从各家各户单打独斗到现在齐心协力搞旅游,整个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都是西藏旅游变化的缩影。

西藏旅游发展是在中国渐进式改革实行市场化转型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旅游政策的变迁推动了西藏旅游40年来的快速发展,成为西藏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在这个过程中,中央对西藏特殊的政策和制度在西藏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今,西藏旅游已经从观光旅游到体验式旅游,进入到了专项旅游。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西藏各项事业的稳定、快速发展。包括公共服务越来越完善;青藏铁路的开通与内地的航线不断增加;高星级酒店的出现以及近年来一直推广的智慧旅游建设;这些都为游客进藏旅游提供更大的便利。

我曾带着研究团队对西藏40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西藏旅游总收入每增加1亿元,GDP和第三产业产值将会增加3.571亿元和1.9亿元,这表明西藏旅游发展能够促进西藏经济和第三产业增长,且对GDP的促进作用大于第三产业。

千年的历史文化是西藏旅游业发展的血脉。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自然景观作为西藏旅游文化的典型形态,传承和发展是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品牌优势,也是西藏打造幸福旅游的终极目标。所以,我们现在说西藏旅游要做“幸福旅游”。

我认为,“幸福旅游”就其本质而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和谐。西藏在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过程中将幸福旅游作为目标,既需要关注游客的幸福感,也要惠及旅游目的地当地居民的幸福。

“幸福旅游”的前提是负责任旅游。西藏拥有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但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在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全域旅游的过程中,必须走生态环保、旅游富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子。旅游业的所有参与者,在得到最大收益的同时要把对环境和社会的破坏降到最低,服务者对游客负责,游客对环境负责。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西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博导、教授)

2021-08-27 图登克珠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1732.html 1 做西藏“幸福旅游”的见证者 11,73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