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吕萍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如果安全没保障,风险也挺多。早年间,在“三农”范围内宣传安全生产,强调的是兔子腿、婆婆嘴。
现在,数字时代来了,算力算法加持,兔子腿、婆婆嘴是不是也有数字载体了?涉农各主体的安全生产理念是否也跟上时代了?
“总体看,坚持生命至上、统筹发展与安全、贯彻新发展理念,补齐安全生产系统性短板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条件已经具备。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必须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全面补齐安全生产系统性短板。”在作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大会发言时,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兴凯这样说。发言中,他建议将涉农安全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健全涉农安全法规标准体系;建立农村人员集聚场所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平台。
“实地走访调研中,您是怎样发现乡村振兴中安全生产短板的?”面对记者的提问,张兴凯说了个村里办红白喜事的例子。
“估计你也看到过那条新闻,去年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乡陈庄村聚仙饭店倒塌的事,当时有位老人在那儿过80大寿,饭店倒塌造成29人遇难。农村办红白事是人员聚集性活动,往往要搭建临时建筑、聘请专业餐饮人员、招呼大家聚集,这件事的安全生产责任该由谁来负?我觉得这就是个安全监管的空白区。”张兴凯这样说。
此外,张兴凯还拿农村赶大集举起了例子。
“这是农村必不可少的活动,我发现,有人做买卖、有人收税,甚至卖的东西有点危险的,比如烟花爆竹,都有专门的部门帮着管理,这挺好。可基础设施检查、人流密度控制、交通秩序维护、燃气罐售卖及其运输、火灾隐患、踩踏隐患等这些事,就没有部门管或者没有精准到哪些部门管了。是不是也得有个部门,对大集的整体安全生产负责?不然‘九龙治水、水患无穷’啊。”靠泥腿子摸情况、记案例,张兴凯又总结出个大事。
乡村振兴需要人,而当返乡者和来乡创业的城里人产生集聚性,安全压力恐怕更大,我们应该如何尽快补齐短板?
面对我们的追问,张兴凯说,当务之急是摸清底数,3件事得抓紧张罗起来!
一是摸底数。
“现在看,安全生产底数不清,很多没有列入统计指标范围。比如嬉水溺亡人数、电伤害人数、路外(自家)交通伤亡人数、建筑施工伤亡人数、农药伤害人数这些,没有哪个部门能够说清楚,因为之前没有统计过。”这件事,张兴凯认为要快马加鞭干好。
二是定法规。
我国农村与城市相比,经济还比较落后。而现行的安全生产法规标准都是针对厂矿生产的,不能适应农村的情况。比如:建筑施工安全法规标准就难以适应农村自家修房子,道路交通安全法规标准也不能适应农村非等级土路、临时道路。
三是基层安全意识要加强。
在张兴凯看来,农村安全生产问题没有引起基层高度重视,特别是农民自己不重视。农村家用电器、自驾车、储能设备大量使用,新农村建设中形成一批公共设施,特别是新业态形成的农村仓储、物流等,都潜藏大量隐患,这些隐患农民没有意识到,基层组织也不重视。
“现在看,农村存在基础设施缺乏、陈旧、落后等问题,比如消防站就显然不能满足出警时间的要求。”张兴凯特别调研过这个问题。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不断提速,张兴凯说,上面说到的这些隐患,会逐渐得到解决:“首先,我们有巨大的政治优势。新修改的安全生产法明确,安全生产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农村安全生产问题严重大家都意识到了,必须解决的共识也达成了,距离解决的时间就不远啦;二是我们有安全文化的优势,中国老百姓自古以来就重视安全和防减救灾,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对安全也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对解决涉及自身安全问题也会行动起来;三是我们已经具备了可以解决农村安全生产问题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条件,这点不言而喻!因此,对于解决农村安全生产问题,我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