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志民
9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菌草援外20周年暨助力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论坛致贺信时指出:菌草技术是“以草代木”发展起来的中国特有技术,实现了光、热、水三大农业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循环生产,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结合,有利于生态、粮食、能源安全。
在论坛上,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署长罗照辉在致辞中特别提到:“35年前,中国福建省有一位林占熺教授通过常年不倦的探索实验,把岁岁枯荣、相伴山风秋月的小草,培育成造福人民的‘宝草’。菌草产量高、成本低,耐得住干旱、留得住水土、斗得过风沙,为中国和受援国人民脱贫致富立下汗马功劳。”
2001年中国首个援外菌草技术示范基地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建成落地,至今这一技术已推广至全球100多个国家,为促进当地发展和人民福祉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发展中国家普遍欢迎。
林占熺和他的“菌草”学科
“菌草其实并不是一种植物的名称,是指所含营养适合大型真菌等微生物生长需要,并具有综合开发利用价值的草本植物。”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科技特派员林占熺告诉记者,目前已经发现具备利用价值的主要包括禾本科、里白科等共计28个属40余种植物。其中,应用最广泛的芒萁、类芦、斑茅、芦苇、荻、菅、五节芒等都是我们平时野外最常见的草本植物。
作为全球最大的食(药)用菌生产和消费国,自古以来我们常食用的蘑菇如香菇、平菇、木耳等大多数都是木腐菌,需要以常见的阔叶树种作为营养基质,这就免不了造成林木的大量采伐。据不完全统计,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每年因食(药)用菌栽培而消耗的木料达到400万立方米,过量的采伐严重威胁森林生态系统平衡,对于环境的破坏日益显著,“菌林相争”也就成了制约食(药)用菌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上世纪70年代,林占熺来到黄土高原,感受到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严峻性。那时,食用菌种植成为农村脱贫重要产业,并行的是树木遭到大量砍伐、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林占熺亲眼所见的黄河流域生态情况,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中国不能走砍树发展菌业的路,要走可持续的中国道路。
“能不能‘以草代木’,减少对森林的消耗?”林占熺一心扑到“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研究上。
没有研究经费,林占熺就自己借了5万块钱。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后,1986年10月的一天,林占熺用芒萁、五节芒等野草作原料的培养基里长出了一朵香菇。“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药用菌的研究终于取得了突破。
“我感觉发现了新大陆。以后发展菌业,可以不用砍树了!”从此,“菌草学”这门新兴学科诞生了。林占熺也因此成了《山海情》中蘑菇专家凌一农教授的原形。从此,用草种蘑菇不再是天方夜谭。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如今林教授的团队已经可以利用40余种草本植物,并根据不同菌草的物理特性和营养特点及菌类生物学特性,筛选出350多个菌草栽培配方,完善了用菌草替代树木栽培微生物的技术体系。
目前,可栽培的食(药)用菌种类包括了无隔担子菌亚门的蘑菇目、鬼笔目、伞菌目、多孔菌目、非褶菌目等五个目11个科以及有隔担子菌亚纲的木耳目、银耳目两个目2个科,共计55种大型真菌,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了我国食(药)用菌业发展的瓶颈。
菌草成为黄河百姓“幸福草”
随着林占熺在福建连城、尤溪、宁德等多个县市建立起“以草代木”栽培香菇、木耳的示范点效果很好,福建省科委将‘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的情况向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汇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以草代木”发展食用菌被列为福建省科技兴农项目、菌草技术被国家科委列为“国家星火计划重中之重项目”……
菌草技术很快受到社会的重视,连续获得国际国内发明大奖。是用这项技术去办公司挣大钱,还是把技术推广到农村去,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林占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1997年福建将菌草技术列为帮扶宁夏的重点推广项目,2011年,闽宁对口帮扶菌草项目已累计培训菇农48500多人次,使1.75万户农民受益,菇农年均纯收入6000多元,这一技术至今还在持续为广大的宁夏百姓创造收益。菌草扶贫也因此被国务院扶贫办选为经典科技扶贫案例,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也被人社部、国家发改委评为“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
除了作为扶贫产业在全国10多个省份推广,菌草技术还应用于生态治理。
我国沙尘暴策源地之一——乌兰布和沙漠平均每年向黄河输送约7000万至1亿吨沙土,使河床年均抬高10厘米以上。从2013年开始,林占熺率领菌草技术团队在当地安营扎寨,建立菌草防风固沙试验基地,开展菌草防风固沙试验示范,一干就是八九年。“2013年种植在乌兰布和沙漠中的菌草,八九年之后,根系仍然能够起到固沙的作用。”
黄河清,天下宁。近年来,林占熺率领团队在沿黄河的9个省30多个县市开展菌草生态治理试验示范推广,为建设黄河千里菌草生态安全屏障和菌草新型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此后,菌草技术又被列为福建智力援疆、对口帮扶重庆三峡库区、科技援藏项目,在生态建设、产业扶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林占熺教授因为贡献突出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送给全世界的礼物
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简称“巴新”),被联合国列为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在巴新东高地省,一排排五六米高的巨型绿草在微风中摇曳,寄托着当地农民的致富希望。在1997年,应东高地省政府邀请,中国专家组经过深入调研,决定在东高地省鲁法区建立菌草技术示范点,帮助人们脱贫致富。林占熺清晰记得当年的情景。
“扎卡阿博里是一位住在东高地省的家庭主妇,她每天到自家菇棚采摘蘑菇。2020年,仅种菇一项,她就收入1.5万基纳(1基纳约合1.83元人民币)。当地大部分家庭种植咖啡和蔬菜,年收入只有一两千基纳。”林占熺告诉记者,菌草和鲜菇容易种植,不需要化肥和农药,经济效益是过去种包菜的20到30倍。通过种蘑菇,她家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还给孩子缴了学费,添置了新衣物。
巴新人民将菌草称作“中国草”,还有人称它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草”。如今,菌草技术已被推广至全球100多个国家。以援助巴新为发端,从南太平洋到非洲,从南亚到拉美,再到联合国舞台,菌草带着中国人民的大爱和友谊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1998年初,菌草技术在巴新实验示范成功后,当地要举办一个庆祝大会。到达大会现场,我放眼望去,只见三根电线杆竖立,中间的电线杆最高,上面挂着中国国旗。我们当时很感动!我们想到的不是钱,不是名利,而是为国家赢得了荣誉。”林占熺说。
菌草技术发明成功后,引起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粮农组织的关注。1994年,菌草技术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列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2017年,菌草技术被联合国列为“和平发展基金项目”重点项目向全球推广,为国际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林占熺在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代表介绍菌草技术时,讲述了自己的“菌草梦”。
“目前,在卢旺达,菌草同果树、玉米和大豆等间作、套种以保持水土,被卢旺达农业委员会向全国推广。在斐济、莱索托、中非共和国、尼日利亚、马达加斯加和老挝等国,菌草被用来改善水土流失、治理荒漠化……越来越多国家用菌草开辟出脱贫致富和环境保护的新路径。”林占熺表示,“我一直有个心愿,让菌草成为中国送给全世界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