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慈善周刊

“协作者学堂”如何将外来务工者培养成社会工作者——

“一边组装一边骑行”

本报记者 赵莹莹

得益于过去18年的社会工作实践,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简称“协作者中心”)在许多外来务工人员身上看到了参与公益的潜力——他们乐观、积极,并有改变自我及群体命运的希望。

协作者中心尝试将外来务工人员培养为社会工作者,其推出的“协作者学堂”项目旨在推动农民工参与到公益建设中、参与到群体的自我服务。项目的一大特点是,除了每周固定1天的课程学习,学员们其他时间都沉浸在社会工作实务之中。

“社会工作,来自公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发起的一种行动和改变。”9月8日,“协作者学堂”一周年活动上,协作者中心负责人李涛介绍说,该项目面向有志于投身公益而又缺乏资源与学习机会的外来务工青年,为其提供社会工作专业学习机会,培育其成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过去1年中,许多外来务工青年因该项目受益。

“协作者学堂”项目重视实践,为学员构建起由教练、成长导师、公益导师以及督导相结合的陪伴学习体系。项目还建立了以培育学员具备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能力、田野实践能力、研究能力、组织与行政能力、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能力为主的六大专业能力发展目标,采用3年进阶式的培养方式。一年来,参照六大能力,“协作者学堂”开展了系列重点课程。

外来务工青年中,不少人文化基础较弱,基于此,项目将适用于成人教育的“经验学习”方法用于教学,重视学员多年的生活和工作经验,鼓励其结合自身经验理解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知识,并在实践中获得新的认知与经验。

“这个把外来务工人员培养成社会工作者的项目是‘一边组装一边骑行’。”公益导师、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社会工作教授罗瑞把项目形容为一辆努力前行的自行车,他鼓励项目和学员们在不断面对问题和挑战的过程中砥砺奋进。

2021-09-14 赵莹莹 “协作者学堂”如何将外来务工者培养成社会工作者——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2683.html 1 “一边组装一边骑行” 12,68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