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惠娟 张迎春
最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县阿亚克兰干村村委会门前的马路上热闹了起来:一座座顶着“新疆果业集团”“新疆昆仑农业”等大字招牌的防晒棚一字排开;开着货车的农民满载着刚摘下的新梅(即西梅)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议价、交易;凉棚下刚刚收购的新鲜梅果堆成小山,妇女们埋头分拣、分装小箱……
这里是“新梅之乡”伽师县唯一一个由村委会开办的新梅巴扎(“巴扎”即维吾尔语“集市”之意)。自8月开业以来,这样供需双赢的火热景象每天都在上演,已经交易800多吨新梅。
“果子不错,还给你老价格,一公斤18元。”阿依仙姆·玉素甫的三轮车还没停稳,浙江果商蓝银华已经相中了她车里的十几桶新梅。看到阿依仙姆点头,蓝银华马上招呼搬运工过秤,不一会儿,近1万元的货款就打进了她的微信账户。
“有了新梅巴扎,今年卖上8万元没问题。”阿依仙姆高兴地说,她家种了6亩新梅,今年全部进入盛果期,以前坐在地头等客商,收购价每公斤10元左右,去年家里的新梅卖了近5万元。今年村委会开了巴扎、请来客商,价格比以前高。现在采摘期才过半,已经有4万元收入了。
村民们都说:“感谢自治区政协机关派来的两位第一书记。第一位带着我们种新梅、奔富路,第二位帮助大家建巴扎、多赚钱!”
“办这个‘巴扎’就是为了稳定价格,保护咱农民的利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机关派驻该村第一书记李法合说,近4年来,自治区政协机关第一书记接续接力,带领“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团结协作,实现了全村新梅产业提质增效,产品备受青睐。但是今年年初工作队在走访中了解到,客商到地头收购的方式存在压价现象和交易风险。
结合党史学习教育,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在村委会旁的空地设立全村新梅集中收购点,搭建交易场地,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竞价”,联系16家采购商企进驻,打通了销售“最后一公里”,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基础上落实服务保障机制,每日公示新梅价格,确保了农民利益最大化,对存在压价等不良行为的企业取消蹲点收购资格。
商户官华林已经连续5年到该村收购新梅了。以前要往农户的地里跑,点散、路长、成本高。“今年方便了,农民把新梅运到新梅巴扎,我们直接交易、挑拣、包装、装车,既省事又降低了成本。”当日,他在该村收购优质新梅13吨,向农民付收购款、人工费等合计27万余元。
“半个月来,第一书记带着我们村‘两委’和‘访惠聚’干部每天去新梅巴扎各摊位了解情况……”该村党支部书记党羽介绍,今年全村2100亩新梅全部进入盛果期,预计产量1200吨,将实现人均增收5000元、比去年同期增收1000元的目标,让新梅切实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致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