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浪
曾敏之秉持“书生报国、秃笔一枝”的信条,毕生奋斗在新闻采写与文学创作两大领域,曾获香港特区政府荣誉勋章。
曾敏之于1942年入职《大公报》。1946年4月28日,他通过宋平、章文晋的帮助,来到重庆曾家岩50号,对周恩来进行专访。周恩来“英姿焕发,穿一套新的蓝色的中山装”,与曾敏之畅谈了两个晚上。周恩来谈到了他的出身、经历,怎么走上革命道路,怎么从“西安事变”开始就与国民党谈判,以及时下谈判的艰难和形势的严峻。
在采访的过程中,周恩来说:“差不多十年了,我一直为团结商谈奔走渝延之间。谈判耗去了我生命的五分之一,我已经谈老了……但不敢气馁,我们一定要走完这最后而又最艰苦的一段路!”采访结束,周恩来还特意为曾敏之题字:“人是应该有理想的,没有理想的生活会变成盲目。”
不久,曾敏之写出长篇报道《十年谈判老了周恩来》(后改题为《周恩来访问记》),先发表在重庆的《新生代》杂志,后被上海的进步刊物《文萃》全文转载,轰动文坛和政界。在此之前,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简单写到过周恩来。但这回是周恩来首次接受中国记者专访,也是首次全面系统地将他寻求救国之路的非凡经历公之于世。
尤值一提的是,这篇报道并非典型的一问一答式的访问记,而是一篇别开生面的报告文学。它真实、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中共领袖的革命生涯和哲人风范,现壁录于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1977年,周恩来逝世一周年,曾敏之重读这篇旧稿,不禁唏嘘,提笔写下《重读周恩来访问记旧作有感》:
昔文重见鬓毛斑,风雨嘉陵叹逝川。飒飒英姿成永忆,煌煌勋业耀尘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