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休闲周刊

提一抹中秋月色

——漫步千年刺桐古城 感受闽南非遗泉州花灯

本报记者 王惠兵

“奶奶,我的牛灯做好了吗?”

“快喽!绸布封好了,一会就画牛眼睛。”

脆脆的童音,慈祥的回应声,这是中秋前夕,宁静的千年古城泉州老城区曹淑贞花灯艺坊中传出的声音。

步入工艺坊中,削竹篾、扎骨架、雕花刻鸟做装饰、封绸布贴花边……曹家四代人正一同做着花灯,其乐融融。

历史悠久的泉州花灯,以独有的刻纸、针刺工艺和料丝镶装技艺闻名海内外,是南方花灯的典型代表。作为泉州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其制作起于唐代,盛于宋、元,延续至今。每逢中秋元宵佳节,泉州满街花灯荟萃,红火了大城小巷一整夜。

“逢年过节一起做花灯,是我们家半个世纪以来的传承。”69岁的曹淑贞是泉州花灯福建省级传承人,专攻人物彩扎,至今已和花灯打了50多年的交道。

曹淑贞说,他们兄弟姐妹七人从小便跟在父亲身边做花灯,个个都是花灯手艺人。而沉浸彩扎数十年的她,则将彩扎和花灯相结合,并运用走马设置,让彩扎人物在花灯中转动,让花灯更加立体、生动。

“往年临近中秋,就要忙碌三四个月,制作近300盏纯手工彩扎花灯,送往泉州的各区市。”曹淑贞说,今年由于疫情防控原因,家里的花灯订单少了许多,“但这也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可以慢工出细活,沉下心来制作、钻研更加精美的花灯。”

在曹淑贞看来,一盏花灯制作从设计造型、制作骨架、装灯到裱糊,每一个步骤都不能马虎。而单单一盏普通的花灯制作也至少要花上一周时间,精品花灯的制作更是要翻倍。

“现有的泉州花灯,既有润饼灯、鼓仔灯、红橘灯、扇灯、关刀灯等制作较为简单的灯,也有绣球灯、如意灯、莲花灯、宝塔灯、古厝灯等较为复杂华丽的灯,还有能自动旋转的跑马灯等动态灯,品类繁多,琳琅满目。”曹淑贞说。

近几年,曹淑贞繁忙之余,开始和家人们以花灯进校园、进社区等公益活动,推广泉州花灯的制作技艺。“只要有人想学花灯,我们都会毫无保留地教。”她说,扎灯是一项纯手工的技艺,作为手艺人,她有责任让更多人知道这项宝贵的非遗技艺,希望把毕生所学代代相传下去。

如今,曹淑贞制作的花灯被誉为“曹氏花灯”,作品远销东南亚各国。“我的人生就是做花灯,我这一生就注定要跟花灯打交道。”曹淑贞说。

入夜,记者提着小牛花灯,从花灯艺坊走出,漫步在老城区寂静的小巷中,仰头可见,月亮就要圆了。

2021-09-17 王惠兵 ——漫步千年刺桐古城 感受闽南非遗泉州花灯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2863.html 1 提一抹中秋月色 12,86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