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春秋周刊

耙齿凌遭遇战

贾晓明

1944年6月,为了彻底粉碎敌人的“扩展清乡”,新四军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主力部队第一师第三旅七团(绰号“老虎团”)在江苏如东一带,和地方武装、民兵紧密配合,对日伪发起了强大的以反据点为中心的攻势,先后攻克了多处敌人重要据点。

6月21日晚,四分区如皋县警卫团和当地民兵区队来到如皋中部的小缪庄一带宿营。潜伏的汉奸得到消息后,急忙报告给了附近的栟茶镇据点日伪军。栟茶镇敌人于22日拂晓前派出日军1个中队100余人、伪军1个营300余人,趁着漫天大雾,向小缪庄发起偷袭。

如皋警卫团接到报警后,立即兵分两路——一路掩护当地民兵区队和群众迅速向西转移,另一路主动和进犯之敌接战,并将敌人向北引向耙齿凌地区。耙齿凌所在地为海河滩,因一条河从这里弯了9道弯,形成了18个“齿”,地貌形似老牛拉着耕地的耙齿,所以被当地群众称为“耙齿凌”。该地地形复杂,便于和敌人周旋。

当日上午,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在团长兼政委彭德清、副团长张云龙的率领下向如皋县南坎疾进,目标是消灭南坎附近的敌人据点。部队以梯队方式行军,一营为右梯队,团部率二、三营为左梯队,以三营为前卫、二营殿后,团机关和教导队、重机枪连走在中间。上午10时左右,三营已经走过耙齿凌,而二营还在后面2里多路,团机关和教导队、重机枪连和正在“乘胜追击”的日伪军不期而遇。

此时,地方武装已经派人来向七团报告了敌情,团侦察员也来报告说,一股敌人从东南方向杀来,距团部只有一二百米,由于四周芦苇茂盛,敌人一时还没有察觉七团。彭德清和张云龙冷静分析了情况后当机立断,决定立即投入战斗,坚决消灭这股敌人。彭德清随即命令重机枪连占领有利地形,对敌展开火力压制,又命令团教导队队长秦镜(兼任一营副营长)带领教导队夺取要点,阻止敌人的进攻;同时调后卫二营立即跟进,一营从侧翼迂回包抄敌人。前卫的三营听到后面密集的枪声,也立即回援,对敌人形成了合击。

各部迅速投入战斗。七团教导队有100多人,由全团具有战斗经验的正、副班长和老战士组成,战斗力强,经验丰富。他们很快阻止了敌人的正面进攻,与敌人形成对峙。

敌人见正面进攻受阻,立即分兵向七团侧翼迂回包抄。恰逢一营指战员及时赶到,双方当即展开激战,敌人一连发动四次冲锋,都被一营打了回去。与此同时,二营也迅速投入战斗,一面配合教导队向敌人步步紧逼。敌人抵抗不住,逐渐向东退去,前卫三营及时赶到,挡住了敌人的退路。

此时,敌人才觉察到遇上了新四军主力部队,立即展开突围,但为时已晚。教导队和二营从正面冲入敌阵,和敌人进行白刃战,消灭了40多个日军和100个伪军,还活捉了3个日军;三营和一营逐步推进,切断了敌人各部之间的联系。

当耙齿凌战斗打响后,地方武装和区队民兵也纷纷赶来助战,帮助围捕逃窜的日伪残兵,周边村子里的农救会、妇救会以及儿童团,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也赶来支援,救伤员、抓俘虏、为七团指战员送水送饭。

残余日军被新四军分割为3个小块,互相失去联络,最大的一股有四五十人,拼命以迫击炮、机关枪作为掩护疯狂突围,但每次都损失惨重,最后只得丢掉迫击炮和机枪,各自分散逃窜,但无论如何也跑不出中国军民的铜墙铁壁。逃窜中,日军指挥官加藤大尉也被新四军击毙。残余的大部分伪军为了保命,悄悄和日军分开,躲进耙齿凌西南的一个村庄里,等到八路军冲过来时,根本没有抵抗便乖乖投降了。

下午1时,枪声停止。经过3小多小时的战斗,七团在当地民兵和群众的配合下,全歼来犯一个日军中队和一个伪军营,其中击毙日军中队长以下100余人、活捉14人,毙俘伪军营长以下300余人,缴获迫击炮两门,各种步枪200余支,此次战斗是创造了车桥战役后苏中第二次大捷,极大地鼓舞了苏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反“清乡”斗争的必胜信心。

2021-09-23 贾晓明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3000.html 1 耙齿凌遭遇战 13,00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