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政协新闻

成都市政协积极发挥提案服务民生重要作用

“群众所盼 我们尽力”

本报讯(记者 韩冬 通讯员 匡济才)“市委书记对政协工作的高度评价和认可,让我们全体政协委员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9月18日,住川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市政协委员曾蓉在了解到新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施小琳对市政协《关于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民生提案集中办理协商情况的报告》作出的批示后高兴地说。

今年,中共成都市委动员部署实施了“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为贯彻落实好市委决策部署,成都市政协组织广大政协委员,围绕促进群众生活更加幸福美好这一中心大局,针对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广大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深入调研、认真思考,积极运用提案建言资政、履职为民。7月下旬,市政协召开2021年度民生提案集中办理协商座谈会,选取12件代表性强的提案,与提办双方一道通过“解剖麻雀”发现问题,探讨解决思路和举措。丰硕的协商成果再次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建设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是委员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以来立案的740件提案中,教育类提案就有60余件,涉及城乡基础教育差距、突出公立学校主导、鼓励自办幼儿园等方面。

“新增学位10万个,培育出60所义务教育阶段‘新优质学校’”“力争用3年到6年建成全省、6年到10年建成全国具有示范和影响力的优质名校”“构建覆盖全学段的优质学校集群,以增强教育公共服务吸附力,助推区域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通过对提案的办理落实,委员们的建议正逐渐成为推动成都公共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增速器”。

今年成都市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黄斌提交《关于逐步推行网格化城市医联体建设,构建全生命周期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议》提案,相关意见建议被采纳。通过提案办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162名医生利用“互联网医院”平台首次开展“线上—线下、华西—社区”联合义诊,惠及2000多市民;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成为全市首家市级医院投入运营的“互联网医院”……医联体“悬在空中”的尴尬难题正在逐步破解。

“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发展不平衡、信息资源共享尚未实现依然是目前‘互联网+’医疗体系存在的主要障碍。”市政协委员张玲在调研中发现,各地医院就诊信息并未实现共享,给患者就医带来了诸多不便。她建议,推进共建共享的信息平台建设,统一信息平台标准体系,彻底将各机构的“信息孤岛”打通。

进行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也是成都市实施的“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之一。截至今年8月,成都市已启动片区化城市更新项目35个,实施棚户区改造1926户、城中村改造983户,推进313个老旧小区改造,涌现出“市井一环”“烟火抚琴”“故奈·九眼桥头”等一批广受群众称赞的网红打卡新地标。

“应积极探索推动无物业老旧小区的治理模式从‘靠社区管’向‘自治共管’转变。”眼看一个个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委员们又把目光投向了提升社区社会治理服务水平这一深水区。市政协委员胡海玲认为,小区改造应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居民需求,扎实做好一事一议,引导居民全程参与,将居民满意度作为验收的重要标准。

“要进一步发挥好提案服务民生的重要作用,践行人民政协为人民的初心使命。”成都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张剡号召,全市政协系统和广大政协委员要聚焦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和民生关切,积极做好解疑释惑、宣传政策、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工作,为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贡献政协智慧力量。

2021-09-24 韩冬 匡济才 成都市政协积极发挥提案服务民生重要作用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3033.html 1 “群众所盼 我们尽力” 13,03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