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艳 王晨霞 通讯员 陈笑蔚
弦依高张断,声随妙指续,孩子们稚嫩的手指在古筝琴弦上快速拨动,似有风雷之音,观众席上的委员们听着琴音入了迷。9月20日,正值中秋佳节,忙碌于工作的委员们顾不上休假,受邀奔赴青岛市青少年声乐器乐朗诵大赛现场,并围绕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进行建言献策。
“大赛的举办为青少年展示自我、提升自信心搭建了平台,值得点赞!”聚光灯下,参赛选手闪耀光芒、用艺术表达内心想法的一幕幕给“爱青岛委员小分队”的委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建议多举办此类专业赛事,为青少年绽放青春活力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在交流中委员们了解到,比赛组织者陈晏清虽然身体抱恙多年但意志顽强,17年来坚持发挥自身优势培育人才,通过设计多元化的比赛结构,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让许多青少年从小小的舞台开始逐步成长为专业的艺术人才,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影响了无数的青少年、家长和老师。
“特殊青少年更需要社会的关爱,我们应该用艺术打开通往特殊孩子内心的大门。”了解到原创朗诵《让我牵住你的手》背后,是参赛选手经常与家长一同走进特殊教育学校为接受特殊教育的孩子送去温暖和关怀后,市政协常委、青岛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王静怡建议,注重特殊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加强对特殊青少年的艺术素养培育,让健康青少年与特殊青少年手牵手,共同推进“五育”教育落到实处。
“美育是心灵的教育,是提升个人、学校和社会基本素质的重要途径。”市政协委员崔西展建议,整合学校、社会、家庭等教育资源,充分利用高校的艺术系,加大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出台青岛学生素养标准,搭建多种类型的艺术交流平台和学生成长基地,形成青岛学生素养特色,培育青岛特色的学生品牌。
受疫情影响,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推进面临阻碍。针对社会实践活动范围缩小、交流机会减少的现状,市政协委员李振认为,要给学校足够的自主空间,探索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发现并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让“一刀切”的传统评价模式退出历史舞台。
市政协委员王冰洁建议设立“家长群”,通过多元化的家校联系渠道,进一步增进家长和教师之间面对面的、深入的交流,更细致精准地组织相关实践活动和艺术交流活动。
“‘双减’政策,为鼓励孩子学习艺术、开阔眼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非常大的机遇。”青岛市政协“爱青岛委员小分队”联络人陈小松介绍,小分队将继续发挥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作用,主动发挥民主监督的积极作用和自身联系广泛的优势,当好参谋员、监督员、宣传员,积极履职尽责,助推“双减”工作取得实效,叩响青少年艺术的心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