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修菁
受新冠疫情阻隔,延迟一年举办的“第十二届两岸电影展”日前在北京和台北同步举行。
两岸电影展是由中国电影基金会与台湾两岸电影交流委员会共同举办的两岸电影交流平台,包括大陆电影展和台湾电影展两部分,本届电影展台北站也是自台湾新冠肺炎疫情降级后举办的首个两岸间的线下交流活动。
“虽然受疫情影响,两岸电影人依旧无法实现面对面的线下交流,但是透过在台北与北京两地展映的这些优秀影片,一方面两岸观众能够借由荧幕,感受彼此的生活及社会现状,另一方面两岸电影人也能增进对彼此市场及产业发展趋势的了解,希望两岸电影节的这个交流窗口能永续下去。”台湾两岸电影交流委员会代理主任委员朱延平在本届电影节台北站开幕式上期冀道。
“我们在对本届影展做了减法的基础上,通过与台湾合作方的通力合作,使得本届影展如期在两岸举行,这也是两岸电影人共同的期许。”中国电影基金会副理事长姜涛接受人民政协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悉,两岸电影展自2009年举办以来,共有120余部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影片在影展期间实现了两岸“互见”,为两岸观众和电影从业者感受两岸文化一脉相承,两岸人民情感共通,同时促进两岸电影业的深度融合打开一扇窗。
■ 一块银幕,深入“互见”
“两岸电影展从2009年举办至今非常不容易,中间经历了两岸关系的起起伏伏和新冠肺炎疫情在两岸的反复,延续举办两岸电影展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但哪怕做减法、克服重重困难,我们也要把它延续下去,因为通过影展,两岸观众可以接触到真实立体的彼此,这个桥梁很重要。”中国电影基金会项目部主任张兰是两岸电影展13年发展历程的亲历者和参与者,从2009年电影展第一届举办,她即作为大陆方面的主要联络人,参与其中。
“当我听到今年电影展上,一位台北观众对我们说,从第一届影展时,他就买票来看,通过这些年的影展观影,构建了他对2岁时离开的大陆故乡的认知,我觉得这就是推动我们要一直做下去的最大动力和两岸电影展走过13年价值的最生动写照。”据悉,考虑到疫情,本届两岸电影展做了减法,去除了往年电影展的展映影片主创与观众见面会、专业沙龙等特别单元环节,在北京和台北站分别选择了5部影片参与展映,其中上海电影节最佳影片《东北虎》《侍神令》《又见奈良》等入选了台北站的展映环节。
“我听到台湾合作方的反馈,从8月28日他们开放网络售票,到9月4日影展开幕前一日,即有三部影片门票售罄。”张兰的脑海中,十余年来,也留下了很多台湾民众用实际行动认可和喜爱电影展的难忘场景。
“2017年第九届影展,徐浩峰导演在台北艺术大学举办武侠电影新风景沙龙那天,台北大雨滂沱,屋外的水一度没到小腿,当我们担心当天下午的沙龙观众会不会寥寥无几时,台湾影迷的热情深深感动了我们,当天沙龙现场坐得满满当当,有多位影迷告诉我,他们是从台东、台中、台南冒雨赶来的,他们只为近距离感受徐导在武侠电影中的求索经历和造梦能力。”
“2018年第十届影展时,我们策划了两岸电影展望论坛、大陆经典名家推荐、大两岸电影沙龙等特别活动单元,多场活动台湾观众的热情超出我们的预想,比如《羞羞的铁拳》导演张吃鱼与台湾演员郎祖筠一同分析剧场与电影的跨界,因为会场座位有限,很多观众是挤在过道上聆听两岸电影人的交流,再比如我们在台北影视音实验教育机构与那里的学生举办了一场大陆电影人创作分享会,现场坐不下的学生两个小时是趴在窗外聆听这场分享会的。”
两岸民众需要多样化的文化“互见”的窗口,而电影交流能够成为两岸间有温度的交流载体之一,张兰从参与两岸电影交流的十年“看见”“听见”中深刻感受到这一点。
张兰介绍,两岸电影展第一届在台北举办时,最初购票进入影院的台湾观众并不多,“但从第一届影院里只有十几人到从第三四届的基本满场,到第九届时需要秒杀购票,也反映出增进两岸民间交流的平台人气需要时间的培育,特别是在时下两岸关系紧张和新冠肺炎疫情不便于两岸人才交流的影响下,更需要为两岸民众特别是台湾民众提供一些了解大陆的窗口,通过优秀的大陆影片,借由银幕,让他们生动的感知大陆。”张兰说。
■ 隔空互致影展发起人
在本届两岸电影展举办前夕,影展的两位发起人:大陆著名导演李前宽、台湾著名导演李行先后因病辞世。在9月4日举行的影展开幕式上,两岸电影人分别以各自的方式,对这两位前辈表达追思与敬意,台北影展展映厅内还特设了李行导演的“保留席”。
台湾著名导演李行,有“台湾电影教父”之称,是台湾过去半个世纪电影史的见证人。其代表作包括《汪洋中的一条船》《原乡人》《小城故事》等,曾三度夺得金马奖最佳导演、获颁金马奖终身成就奖,是金马影展执委会的首任主席。
资料显示,李行对两岸电影交流的贡献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早在1990年他就曾率台湾电影人代表团赴北京参加两岸电影交流活动。2014年,在其推动下,厦门、漳州和泉州三地共同举办了首届“闽南语电影周”,为台湾原音电影走进大陆市场开创先河。2009年6月,他带领“两岸电影交流委员会”首次与中国电影基金会共同举办了第一届“两岸电影展”,并以两岸城市作为交流映演地点,就此开启了长达十余之久的两岸电影交流热潮。
“李行导演和李前宽导演有深厚的个人友谊,他们在不同场合,都不约而同地提出,电影是增进两岸民间彼此交流的最好载体之一,电影以极具文化力和感召力的特点,让两岸民众和电影人凝聚在一起,李前宽导演还因此生动地把电影比作是‘铁盒子里的大使’。”中国电影基金会副理事长姜涛向人民政协报记者追忆道。
在2019年举办的第十届两岸电影展开幕式上,活动组委会为李行导演颁发了“两岸电影交流特殊杰出贡献奖”,“时年已89岁的老爷子在全场起立鼓掌声中阔步走上舞台,接过奖杯后他说的一句感言是:只要身体状况允许,我就要为中国电影摇旗呐喊!就要做中国电影的终身义工!并现场即兴演唱了电影《小城故事》主题曲,我记得现场很多人都哭了……”回忆起两年前的这一幕,张兰眼角湿润。
“正是因为像李行导演、李前宽导演,这些两岸电影前辈的担当和使命感,才有了今年两岸电影界的深度互通和联结。”张兰说。
“我非常感念李行导演,也会全力承担李行导演的托付,可惜今年不能带着大家一起去大陆交流,不过没关系,大家都还年轻,坚持拍下去,两岸电影交流的平台会一直在这里为大家服务!”在9月4日举行的本届两岸电影展台北站开幕式上,两岸电影交流委员会代理主委、台湾中生代著名导演朱延平的一席话,引发现场的热烈掌声。
台湾资深电影监制叶如芬在本届电影展台北站举办的“后疫情时代两岸电影新趋势”线上座谈会中表示,“虽然两岸电影展发起人之一李行导演已经过世,但自己会和其他业界人士一起扛起这份责任和期许,促进两岸电影更多沟通和交流。”
“李行导演格外注重扶持青年电影人,在往届两岸电影展上,他会要求自己每届带领不同的台湾年轻影人到大陆走走看看,并鼓励他们多了解大陆电影市场、与大陆专业人士展开合作”。在张兰看来,通过两岸电影展这个桥,延续两岸电影人的友谊与深度联结,就是对两位影展发起人最好的纪念,“就像李前宽导演生前常对我们说的,作为电影人,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体现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让世界了解中国,让对岸的台湾民众了解大陆,是我们肩负的光荣使命。”
■ 一个影展,架起对岸从业者圆梦之桥
“前几天我收到上一届影展台北站的一位参与服务的女孩发来的信息,告诉我,她来北京工作了。”张兰的微信通讯录里,有近百名两岸电影从业者的联系方式,最近两年,她发现,两岸电影人间的互动愈发频繁,并没有因为疫情和两岸关系而受影响。而通过影展,架起两岸电影从业者之间的友谊和合作之桥,在张兰看来,正是两岸电影展最大的附加价值。
“台湾只有600个放映厅,并且大部分被欧美大片占据,而大陆去年的影院数量超过1.1万家,银幕数量超过7.5万块,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大陆电影总票房依然高达204.17亿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为170.93亿元,占总票房的83.72%;城市院线观影人次5.48亿;与此同时,大陆去年共生产电影故事片531部,相对台湾电影市场年均几十部的生产力,台湾电影人一定希望能从大陆市场分到一杯羹。”姜涛则用数字说话,在他看来,伴随大陆电影的融资渠道更加丰富,会吸引更多台湾电影人选择“登陆”发展。
通过一个影展,架起两岸影人合作之桥,是两岸电影展发起人之一、台湾导演李行多年前的预见。“回首九年,两岸影人们通过影展认识互动,进而共同合作拍片,不负创办初衷。”在2018年第十届两岸电影展举办期间,他曾对媒体表示说。
在影展具体筹办人张兰的记忆中,台湾影人对大陆市场的热情拥抱,同样也留下了一组组具象的数字。“最初我们商谈的双方对等派出代表原则,比如我们赴台的代表团人数是20人,台方来大陆的成员也是这个数,但是印象中,台湾代表团从第一届的50人到11届的35人,每一届派出的参展代表都超过了我们,其中成员也涵盖了电影生产、发行、放映、音像产品等电影产业的各门类从业者。”在张兰看来,台方参展意愿强烈,正说明大陆电影市场对台湾电影从业者的吸引力。
“疫情无损两岸电影人对事业的热爱,未来希望有更多机会与大陆视频网站以及大陆电影同仁合作,继续拍出更多更好的电影,也希望得到大陆观众大力的支持,为台湾电影带来全新的生机。”台湾资深电影监制叶如芬在本届电影展“后疫情时代两岸电影新趋势”视频连线座谈会上,透过屏幕,道出了台湾电影人的心中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