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建泽
地下管线是城市的“生命线”,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由于地下管线体系复杂庞大,又属于隐蔽工程,与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相比,地下管线建设管理水平滞后的问题仍然存在,泄漏、爆管等问题多发,严重的甚至发生爆炸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为助力构建优质安全的城市地下管网体系,青岛市政协开展了调研。
调研发现,地下管线建设管理机制和权属复杂,青岛市地下管线有8大类19种,涉及中央和地方20余家管线权属单位,统筹协调管理机制需要完善、加强。一些老旧管线设计标准低、管线老化;部分老旧管线敷设不规范,管位重叠交叉,存在安全隐患。新建管线有的存在擅自更改管线走向、没有进行覆土前的实际测量,图纸数据与实际位置有偏差等问题。资金缺口一直是制约地下管线改造的瓶颈,仅青岛市区需要改造的供热管线就有1000余公里,燃气行业有近百公里的管线需要改造,运行15年及以上的地下电缆有300余公里,资金缺口较大。为此,应坚持问题导向,多措并举,着力补齐城市地下管线规划建设和安全管理短板,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一是理顺体制机制,形成建设管理合力。成立由住建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和管线权属单位及辖区政府共同参与的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实现统筹规划、统筹建设和统筹监督管理。完善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法律法规,健全应急处置和监督处罚机制,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在道路大修、管线敷设、基建施工前,坚持召开联席会议,明确地下管线建设管理职责和安全责任。
二是坚持规划引领,提高建设水平。坚持地上地下一张图,统筹推进地下管线建设更新,合理安排建设时序,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严格落实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施工许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监理、竣工测量以及档案移交等制度。有序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城市新区、各类园区及成片开发区域,按照专项规划同步推进,建成规模化、系统化的地下综合管廊。
三是摸清管线“家底”,排除安全隐患。运用现代化手段、设备,对地下管线的分布、类型、材质、埋深、地质条件、上部建筑物、交通量等情况,以及管道缺陷进行定期普查,修正、完善有关数据。严格落实地下管线信息分类编码及数据库标准,规范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数据采集。全面清查登记废弃管线,明确责任,限期予以处置,健全安全隐患处置机制。
四是加强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建设,全面实施信息化管理。建立地下管线信息动态更新机制,及时更新数据,让管线数据“活起来”。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物联网技术及项目管理技术,集成地下管线数据、高精度地形数据、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实景三维模型数据,实现管线信息的整合、共享、更新、管理、分析和辅助决策。城市核心功能区、人员密集区、重大基础设施等重点区域和易发生安全事故的重点部位、重要管线,应实现安全运行的实时感知、在线监测和预警预测。
五是多元化筹措资金,加大保障力度。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地下管线建设、改造。鼓励管线单位入股组成股份制公司,联合投资建设综合管廊,或在政府指导下组成地下综合管廊业主委员会,招标选择建设、运营管理单位,广泛吸收社会资本,促进资金来源多元化。针对弱电管线属性相似,但产权不一、地下管井重复建设等问题,采取“集中建设,租售服务”模式,统一建设综合管井。坚持专款专用,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预算审计制度,加强项目绩效目标管理,做好绩效运行监控和绩效评价,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
(作者单位:青岛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