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帅
吴光潮是浙江建德乾潭镇梅塘村的村医。1966年,20岁的他在村民资助下开启了行医之路。50多年间,在卫生室坐诊、上山采药、下村走访,他总是随叫随到。为了减轻患病村民负担,从1983年开始,村民看病费用包括诊金和药费在内,吴光潮只收1元钱,从未涨过价,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一元村医”。已过古稀之年的吴光潮,至今仍干劲十足,他说:“只要村民需要我,我想一直在卫生室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
藏在铁皮盒里的半个世纪
梅塘村,坐落于浙江省建德市东北部。沿街叫卖的商贩,偶尔的鸡鸣犬吠,无不诉说着乡村生活的悠然。
半山腰处,几棵冷杉树的掩映下,有一座绿漆白墙的房子,这里就是村卫生室,简单的几个房间,要满足全村500多户村民的日常诊疗。吴光潮是这所卫生室里唯一的乡村医生。走街串巷问病,早出晚归坐诊,从1966年开始做村医的“青葱少年”,如今已是精神矍铄的古稀老人。
“眼睛做完白内障手术好多了,平时要注意用眼卫生。”9月21日是中秋节,75岁的村医吴光潮还是早早地来到了村卫生室,如往常一样,洗净双手,搓到微热,开始为村民一一接诊。“这个工作就是这样,不分节假日的。”吴光潮笑着说。
每天早上6点开门,是吴光潮和村民们的约定。“乡亲们农活多,很多家里劳动力不多,早点看完病不耽误白天干农活。”吴光潮说。
吴光潮的诊疗室桌上有几个常用物件:翻阅了几十年的《农村医生手册》,跟踪记录村民健康状况的小册子,还有一个已经脱漆掉皮的铁皮盒。村民们都对这个盒子再熟悉不过,38年来,无数1元硬币落入盒中。这一枚枚硬币是患者每次看病的费用。无论看什么病,哪怕是疑难杂症,看诊费用也只有1元钱。
38年来,物价早已节节攀升,1元钱也许连一瓶水、一包糖都买不了,但在这间小小的村卫生室里,时间仿佛凝固了。吴光潮用这日积月累的1元钱换来了乡亲们的健康和信任,因为医术医德广受好评,吴光潮“一元村医”的亲切称呼开始“名声在外”,很多外村村民也慕名前来找吴医生看病。
“这些年,不少同行都放弃了。”坚持不下去的主要原因,是干村医太苦了,收入也不多。“要随叫随到,有时饭吃到一半,只要电话来了,就得放下碗筷先赶到卫生室。”吴光潮说,“刚做村医那会儿,别说药费了,有的穷苦人家连出诊费都拿不出来。”
“早些时候还是靠看病挣工分,后来象征性地收个5分钱、1毛钱的。乡亲们的日子好过些了,就涨到了1块钱。”为了让村民看病少花钱,从1983年开始,村民们的看病费用,包括诊金和药费在内的1元钱诊疗费就从未涨过价。“乡亲们都‘一元村医’地叫着,我更不能涨钱了。”吴光潮笑着说,“卫生室费用有政府的补助,即使不够的话村集体也会支持,我自己有退休金的,够吃够用就行了,碰到实在困难的人我还能补贴一下。”
一诺重千金
“偶然中有必然,我注定是要为乡亲们服务的。”吴光潮说,他这一生做过两个承诺,如今看来都实现了,这是最让他骄傲的事情。
20世纪60年代,梅塘村实行农村免费医疗,那时候20岁的吴光潮在梅塘村村民们的资助下参加了半农半医的学习班,一年后成为一名“赤脚医生”。那时的梅塘村生活贫苦,缺医少药,那时的他许下了第一个承诺:学成归来,就在村里治病救人,为乡亲们服务。
“没想到这一干就是50多年,也实现了对乡亲们的承诺。”随着看病人数增多、经验增长,再加上自学进修,多年下来,吴光潮也积累了不少“独门绝技”。村民们的常见病,他用中草药、拔火罐、电针等方法能都轻松解决。靠着多年的摸索,不少疑难杂症也被他迎刃而解。这些年,被他治愈的患者达到上万人次,村民们都说:“有了吴医生,小伤小病的哪还用出村那么麻烦!”
因为吴光潮在当地小有名气,早些年,镇上的卫生院和隔壁村诊所没少过来“挖”人才,聘请条件也是越来越好,但他都婉拒了。“事情不能那样做的,我答应了村民的事一定要做到。村民也离不开我,我更不能一走了之。”吴光潮说。
一心为民,这些年,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碰到下午卫生室闲时,他就自己上山去采药,“这些可以替代部分西药,也能给乡亲们省下不少钱。”每次把草药处理好后,吴光潮都不忘分发给一些家庭困难的村民。
很多人不理解他的坚持,但他内心笃定,这背后缘于他的第二个承诺。吴光潮刚做村医不久时,常和一位种草药的朋友一同去村里为村民们看病送药。一次和这位朋友一道去上山采药途中,朋友不幸失足掉下悬崖。“他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希望我把这件事继续做下去。”吴光潮记得,他当时拼命点头。
“既然答应了,信守承诺是应该的。况且,我这一身本事也是村民们给我的,我本来就应该反哺给他们。把治病救人的本事用在他们身上,把钱花在他们身上,值得。”在吴光潮看来,医者仁心。选择了这一行,必定要做出这样的决定。
“我要干到干不动为止”
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吴光潮,皱纹早已爬上脸庞,但他依旧忙忙碌碌,干劲儿十足,至今的行医坐诊时间几乎与年轻时无异。虽然只是名村医,但他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多年来,吴光潮经常赴医院、学校学习,还取得了浙江省乡村医生证书。
提起梅塘村的村民,吴光潮有着别样的情感。多年的相伴,村里人渐渐变成了家里人。各家的老毛病,吴光潮都熟记于胸。“这几年村民们的健康情况变化很大,消化道毛病少了,糖尿病高血压这些病多起来了,很多八九十岁的老人,他们一定要找我的,哪一个不好他们的家人都来第一时间通知我。哪个有高血压,哪个有糖尿病,我这里病历都有的。”
村里的陈仙妹老人,身患多种疾病,还带着两个智力残疾的儿子,生活贫困。吴光潮就定期上门给他们送医送药,陈仙妹病情危急的时候,吴光潮还出钱雇车将她送到医院救治。陈仙妹总是逢人就说:“我的命是吴医生给的。”
虽然“一元村医”的名声在外,但这些年贴补卫生室、困难村民,吴光潮几乎剩不下钱,家里也过得清贫。20世纪90年代,吴光潮的三个孩子都在读书,家里经济困难,他不得不向亲友借钱渡过难关。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想过离开。
吴光潮的老伴儿心里尊重他,但嘴上也总是忍不住埋怨,说他“傻”,只顾给村民们看病不顾家。每次这个时候,吴光潮也不急不恼,总会指着白大褂上的党徽慢悠悠地说:“我们一家6个党员,我是老党员,肯定要做榜样,讲奉献。你不理解,是因为你没看到乡亲们的难处。”
因为吴光潮的执着和坚守,这些年,他先后荣获“全国诚信之星”“全国优秀乡村医生”“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他的老伴儿为这些奖杯和荣誉证书专门找来张桌子,每天都会去掸掸浮土。“他这些年确实是辛苦,我们都看在眼里,上山去采药,也是经常带着伤回来。”老伴儿的言语中充满着对吴光潮的认可。
虽然工作一如往昔,但吴光潮也感觉到,自己确实是老了,就连上山采药也变得不再容易,“总惦记着,这个还没来量血压,那个还没来取药,有时候确实力不从心了。但我还会继续干,干到干不动为止,村民们需要我。”
谈起接班人的事,吴光潮充满希望,“最好儿子能回来,他在镇卫生院做医生,从这土生土长的,能留得住,这样我和村民们的约定也能有人继续守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