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喜梅
9月19日,上午,北京。天空飘着细雨,坐落在东单三条九号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壹号礼堂,座无虚席。
这里,是北京协和医学院落成100周年暨中国医学科学院建院65周年纪念大会的主会场。一百年前的9月19日,也是在这个礼堂,发生了一件对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健康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协和医学院建成启用。
百年协和,从建成启用至今,始终是莘莘学子心中的医学圣殿,也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界精英们,从事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研究与治学的沃土。
在这里,致力于组织学和人类学研究的步达生,确定了一个独特的进化人种——“北京人”。在这里,传授“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疗”之医学思想的兰安生,开启了中国最早的公共卫生教育和实践,划下了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起跑线。在这里,林可胜推动了现代生理学的发展,吴宪创办了中国的生物化学学科,任职于药学系的陈克恢,分离出单体麻黄素并揭示其药理效应,成为国际植物药学研究的经典范例。
百年协和庆典,因而成为整个医学界乃至卫生健康界的盛事。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院士,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秘书长李斌,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院士,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院士,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党组书记马晓伟等,均在主会场出席大会,共同见证协和医学院“致敬百年,赓续华章”的重要时刻。
这样的荣光,源于协和一位位灿若星辰的医学大家和科学大家,在中国医学和生命科学史上所展现出的世界级成就。
一部协和史,半部中国现代医学史
“协和医学院开创了我国医学领域众多学科,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临床医学家、医学教育家、医学科学家、护理学家和医政管理学家,为国内众多重要医学机构的组建、成立和发展提供协和智慧和人才支柱,是我国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源头和摇篮。”这是陈竺副委员长对协和所作出的评价。
这样的肯定,协和医学院当之无愧。
众所周知,协和医学院人才辈出。其中,有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林巧稚;有中国热带医学研究的奠基人钟惠澜;有进行中国最早的公共卫生实践,建立了中国农村三级医疗体系的陈志潜;有中国护理学科的奠基者聂毓禅;有开创中国胸外科事业的老校长黄家驷;有中国现代外科学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曾宪九;还有诸福棠、胡传揆、朱宪彝、邓家栋、黄祯祥、何观清、吴阶平、宋鸿钊等等诸多医学大家……他们用一生的谦逊朴实、精益求精和卓越成就,践行了协和培养精英、救济人道的初心,也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还有一组数据也能够说明一代代薪火相传的协和人,巨匠云集——1935年至1937年,中华医学会成立第一批12个专科学会,在创始会长中,有9人来自协和;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届8名医药卫生界院士中,有5人来自协和;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5个专科学会会长中,有12人来自协和;1955年,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中,协和人占医学界的2/3。
因此,人说,一部协和史,半部中国现代医学史。
“只有中国人民自己才能完成这样一项艰巨的任务,即在整个中国建立起现代医学教育体系。”穿越历史时空,各方贤达一百年前在医学院落成启用典礼上的讲话,至今仍回响在协和人耳边。使命传承,在建设之初就致力于在中国肇启现代医学教育的协和医学院,虽然主要职能定位是教育,但其实验室和医院也提供了进行基础医学和临床研究的机会,它不仅传授知识,同时也增进知识,如制定并探讨影响医学教育的标准和方法、为行业培养教师和领导者、为中国的许多疾病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等。
“但协和医学院也命途多舛。历史上,协和曾三次停办,三次复校。也恰恰是这般颠沛磨难,使协和更具真实性、坚韧性,让人更对协和抱有希望。可以说,一个世纪以来,是协和引领了中国现代医学的方向,绘就了中国现代医学的一条主线。”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这样感慨。他强调,“透过历史的迷障,我们应当铭记,一百年间,协和给中国、中国人带来了很大的不同——以科学医学为特征的现代医学在中华大地的开花结果,改变了中国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文明”。
院校合一,合力护佑国民健康
建设最初,协和医学院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提供资助。新中国成立后,协和医学院收归国有。这也标志着协和的百年华章,掀开了历史进程的新的一页。
1956年,中国医学科学院成立,并在1957年与协和医学院合并,实行院校合一的管理体制。这一体制,旨在促使院校在研究与教育方面更加相互支撑、加强。从此,校为院之肇始,院为校之依托,院校合力承担起当代医学教育与研究的重任,以科学护佑国人生命,保障人类健康。
肩负新的历史使命的协和医学先锋们,深入疾病高发区域,查根溯源,大举消除了多种长期困扰中国百姓的流行疾病,让人民战胜恐惧,免于病患。
比如,他们研制了脊髓灰质炎疫苗,使中国消灭了“小儿麻痹症”;开展防治研究工作,使我国全面控制、基本消灭麻风病;创立绒癌根治性化学疗法,使该病从病死率90%转为治愈率90%;构建难治性心血管病救治体系,系统性提高了该病的治疗水平;建立新发突发传染病病原识别与防治体系;创建中国医学细胞遗传学科,开展中国人疾病基因研究;率先建立自体造血干细胞临床应用技术体系;开展肿瘤、心肺疾病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与防治……
新的机遇也伴随新的考验,不断磨炼与检验着协和人的意志与能量。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院校快速反应,迅即作出系统化科学布局,组织开展了全链条的科研攻关——最早发现新冠病毒,获得基因序列,并确认为病原,代表国家向全世界分享首批毒株序列;研发多种诊断试剂,核酸检测试剂获世卫组织推荐紧急使用;首创新冠肺炎动物模型,据之评价约80%的疫苗;证实结膜、气溶胶、食品冷链等可作为病毒传播途径,为人物同防提供科学依据;提出建立方舱医院,成为疫情关键时刻的关键之举。
在陈竺看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院校的医学科技工作者在病原确证、动物模型、致病机制、传播途径、疫苗研发、政策建议等方面产出的多项硬核成果,充分彰显了院校在医学科技领域国家队、排头兵的作用和价值。
致敬百年,再谋新篇
百年之际,须谋新篇。
“协和身上,不仅承载着历史,更负载于今朝。如果问何以使协和历久而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当今协和之文化风骨犹现,但也出现令人担忧之象。如何秉持、弘扬‘尊科学济人道,寓高贵于朴实,以天下为己任,助众生求福祉’的协和精神,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是当代协和人要认真克己奉行的。”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表示,院校事业关乎中国医学事业、卫生事业,进而关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文明、人民福祉,因而面对新百年,院校要谨遵习近平总书记“努力把中国医学科学院建设成为我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基地”的指示,以愈发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谋划医学研究与医学教育的新篇章。
新篇正在启序——院校全面升级了新版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朝着医学国家实验室的方向稳健推进;全力推进北区等建设,多方拓展“疆域”,借此解决久已困扰、限制院校发展的空间问题;因应国家发展需求,院校以国家医学科学院的格局,在天津、苏州、海南、雄安等地构建新时代全国体系。
“作为我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开拓者,协和的一百年是哺育英才、开拓中国现代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一百年,是医者仁心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一百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新挑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新任务和世界医学发展的新要求,全国政协副主席李斌肯定了过去一百年协和的成就,也对院校的新发展提出了新期望。她表示,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希望院校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把保障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院校医教研一体的优势,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为全球健康治理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