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天奡
近日,《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发布,对“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和“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都进行了明确规定,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强化慢性病预防、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作为“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举措。
“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促进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结合疫苗早日纳入免疫规划。”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方海教授及其研究团队近期在专业医学期刊《BMC Medicine》,发表了关于该疫苗纳入我国国家免疫规划的国家级和省级疫苗效果和经济学评价的最新研究,研究提示将 Hib疫苗纳入我国免疫规划将收益巨大。
“Hib意为侵袭性b型流感嗜血杆菌,但它真的不是流感,只是因为一百年前发现这个细菌的时候非常像流感,就起了这个名字。它是导致幼儿发病和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方海教授介绍,Hib疫苗可预防由Hib感染引起的脑膜炎、肺炎、会厌炎和其他Hib细菌引起的多种严重疾病。接种疫苗是预防Hib疾病的唯一有效手段,且由于Hib已对越来越多的抗生素产生耐药,接种疫苗尤有必要。
方海现在还担任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苗经济学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公共卫生经济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等职务,他告诉记者,鉴于Hib结合疫苗具有可靠的安全性和效力,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所有婴儿免疫规划均应纳入Hib结合疫苗。截至目前,在世卫组织194个成员国中,已有193个国家将其纳入了免疫规划,且已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多数国家在数年内基本消除了Hib严重病例,极大地降低了全球范围内的相关疾病负担。中国是目前仅余的一个还未将Hib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的世卫组织成员国。
“Hib疫苗目前未纳入我国免疫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高质量的卫生经济学评价证据,也缺乏Hib疾病负担数据。Hib疾病负担的不确定性和Hib疫苗的高昂价格阻碍着将Hib疫苗纳入中国免疫规划的政策出台。”方海介绍,2019年,我国Hib疫苗的平均接种率为33%,不同省份Hib疫苗的可及性、覆盖率差异较大,上海、天津等经济发达地区达到50%以上,而西部某些地区接种率不到5%。
基于这样的背景,研究团队通过构建决策树-马尔可夫模型,针对2017年出生婴儿队列,就Hib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健康产出进行了测算,并与当前自费接种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为了解决Hib疾病负担难以厘清、产出效果影响因素繁杂的难题,研究团队系统评估参考了既往公开研究中Hib流行病学数据和模型参数,并综合了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国家医疗保险数据库的高质量数据,首次尝试以模型分析的方式测算我国Hib相关疾病负担及健康产出,系统全面地展示了我国Hib疫苗卫生经济学方面的政策依据。
研究结果显示,将Hib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于2017年全国出生人群开展3+1剂次的Hib疫苗接种,在该群体的前5年共计可以避免约235700例5岁以下儿童Hib病例(减少93%的Hib病例)和2700例5岁以下儿童Hib死亡(减少92%的Hib死亡),节省共计24.87亿元(3.84亿美元)治疗费用。同时,如果参考Hib疫苗公开采购价格测算将其纳入免疫规划所需的疫苗成本、社会成本的话,也可以判断,将Hib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具有很高的经济性。
“在政府大量采购的情况下,疫苗价格很有可能极大地降低,免疫规划中的Hib疫苗或将能够产生有节约社会成本的效果。”方海表示,对比东部、中部和西部各地区的具体健康产出情况,疾病负担高的西部地区省份将受益最大,“Hib疫苗早日纳入免疫规划不仅将有效减轻疾病负担,加快消除长期被忽视的Hib相关疾病,提高我国儿童健康水平,促进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实现;还将改善我国社会经济欠发达和疾病负担较重省份的疫苗可及性,极大促进健康公平,具有重大现实和政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