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顾磊
残疾人的生活、康复、教育、就业等,关乎千万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来自中国残联和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相关负责人,围绕就“十四五”时期进一步保障残疾人各项权益,从民生保障、就业等方面回应了社会关注的残疾人保障热点问题。
记者:多年来,我国始终将残疾人权益保障与社会发展相结合,通过纳入国家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部门职责、提供日益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残疾人在事实上享有各种权利。目前我国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进展如何?
程凯:首先是我国残疾人生存权得到稳定保障。截至“十三五”末,经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710万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摆脱绝对贫困。107.5万名残疾人得到特困人员救助供养,1000多万名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超过1200万名困难残疾人领取生活补贴,1400多万名重度残疾人得到护理补贴。城乡残疾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0%、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
其次是残疾人发展权得到更好实现。“十三五”时期,我国新增城乡就业残疾人180.8万人,通过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等多种形式,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实现了就业增收;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辅助器具适配率均超过80%,96.7万人次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城乡无障碍环境不断优化,65万户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改造,信息无障碍建设步伐加快,残疾人日常出行、信息交流更加便利;全国累计建成残疾人服务设施8000多处,建立了覆盖所有持证残疾人的残疾人口基础数据库,为实现精准化服务、精细化管理,更好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12385”残疾人服务热线和法律救助网络系统开通,近百万人次残疾人接受了法律咨询服务,残疾人法律援助案件超过23万件。6637名残疾人、残疾人亲属和残疾人工作者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积极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履行职责与参政议政作用。
记者: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中国残联在残疾人权益保障方面将有哪些具体举措?
程凯:怎么统筹城乡,怎么兼顾到各类残疾人的特殊需求,这都是“十四五”期间需要不断加强的。中国残联将聚焦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进一步保障残疾人的各项权益。
一是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为残疾人提供更加稳定、更高水平的民生保障。通过织密织牢民生保障“安全网”,建立健全残疾人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强化残疾人社会救助保障、完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以及待遇水平等政策措施,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从而改善残疾人的生活品质。我们还将在民政系统的直接带动下,争取通过完善政策措施,把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保障好。
二是帮扶城乡残疾人就业创业,使其通过劳动生产获得收入,过上更加有尊严的生活。通过落实现有政策,特别是要会同人社部等部门开展残疾人就业“三年促进专项行动”,不断帮助有就业意愿的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同时促进不断完善就业创业的法规政策,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提升残疾人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多渠道多形式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帮助残疾人实现较为充分、较高质量就业,让更多残疾人通过劳动、通过参加就业获得收入,实现价值,不断提高生活水平。
三是健全包括残疾人康复、教育、文化体育、无障碍等在内的关爱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志愿服务和服务产业,建设高起点、高水平、国际化的康复大学。进一步促进残疾人服务领域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信息化和标准研究,不断扩大残疾人公共服务供给,并创新供给方式,提升残疾人享有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
四是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加强残疾人保障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力度,扩大残疾人法律援助覆盖面,创新残疾人法律服务和权益维护。同时,提升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和管理水平,特别是大家熟悉的坡道、盲道、残疾人停车位,是否能够真正给残疾人带来便利,这需要在“十四五”期间落实法律法规并加强监督管理。此外,还要加快推动信息无障碍建设,打造推广数字化助残服务,让残疾人生活、学习、就业、社交更加便利。
记者:针对这些具体举措,中国残联有哪些相应的保障机制?
程凯:我们还将从八个方面完善残疾人权利保障机制,包括强化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领导机制,健全多元化的投入格局,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促进残疾人事业城乡区域协同发展,增强基层为残疾人服务能力,发挥残疾人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营造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良好国内国际环境等。我们将带动全国残联系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抓紧贯彻落实《“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的一些重大任务和具体目标,努力把蓝图一步一步变成现实,更好地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