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天奡
10月10日是第28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是“青春之心灵 青春之少年”,从青少年开始,为中国4800万抑郁症患者打气!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要求各地积极推进《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和《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吴良有表示。
当天,“打开心灵,让爱同行”——2021世界精神卫生日绿丝带科普活动也同时启动。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教授,北京回龙观医院主任医师杨甫德教授,“渡过”抑郁互助康复社区创始人张进等发表了主题演讲。
心理健康需全社会共同关注
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多维度、异质性精神障碍疾病。与高患病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抑郁症识别率、就诊率及治愈率均处于较低水平。我国居民抑郁症终生患病率为3.4%,焦虑障碍终生患病率为7.6%。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披露,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高压职业人,已成为抑郁症的高发人群。
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去年9月发布的《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已提出了明确的防控目标:到2022年,公众对抑郁症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达80%,学生对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5%。
抑郁症显著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许多患者会产生自我评价过低、睡眠障碍、注意力下降等症状,难以维持正常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患者承受着健康与经济双重负担。
“抑郁症治疗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很多患者接受抗抑郁治疗后,无法达到所有症状的消失,最常见的为认知症状,精力不足,睡眠问题以及抑郁核心症状情绪低落和兴趣减退。在接受药物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中,也有超过2/3的患者有复发史。”陆林院士强调:“抑郁症的治疗目标重在恢复社会功能,经过规范的治疗,抑郁症患者可以恢复情感功能,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抑郁症是可治的疾病,但在我国,还有大约70%的抑郁症患者没有得到系统有效的治疗。”杨甫德教授指出,“即使是轻度的抑郁症患者也应该尽早接受正规治疗。患者尽早就医,尽早识别,尽早诊断,尽早接受规范化治疗,病情可以缓解和康复。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推荐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和综合、全程干预方案,患者需要听从专科医生的建议。坚持长期治疗,提高药物依从性,有助于全面缓解抑郁患者的症状,避免复发,帮助其最终回归正常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状态。”
为患者铸造抗击疾病的坚强后盾
“根据我自己的患病经历以及后来在渡过社区的体验,我认识到,深陷抑郁的人们和家属最普遍的特征,就是五个无——无知、无助、无力、无望和无奈。”“渡过”抑郁互助康复社区创始人张进在启动会上分享了自己的抗抑郁经历。在接受了系统规范的治疗后,张进逐渐康复,他概括说:“抑郁患者恢复社会功能,不仅需要有效的药物治疗和专业的心理咨询,还需要社会长期的系统性支持。政府、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需要通力合作,才能全方位地帮助患者走出‘抑郁’,回归社会。”
作为此次科普活动的支持方,灵北制药是全球唯一一家专注于脑部疾病领域的公司。丹麦王国驻中国大使馆大使马磊在致辞中表示:“精神卫生是中丹两国在内的全世界所有卫生保健系统都在面临的挑战。丹麦是全球最幸福的国家之一,但尽管如此,仍旧有大约8%的丹麦人患有精神疾病,比如抑郁症和焦虑等。在丹麦,我们非常重视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干预,也发起了很多倡议,帮助精神疾病患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我们很高兴看到灵北制药作为丹麦一家专注于脑部疾病的企业,积极倡导世界精神卫生日、参与和支持各种旨在提升公众的精神健康意识的活动,为改善精神疾病和其他脑部疾病提供治疗方案。希望未来中丹两国可以在政府、医疗界、民间等持续加强抑郁症防治的合作交流。”
据悉,活动在北京启动之后,还将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长沙、重庆、成都、西安等多个城市举办多场专家在线科普直播,旨在持续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尤其是对抑郁症的认知,有效联动社会各方力量,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推动全民精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