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
第一批国家公园涉及青海、西藏、四川、陕西、甘肃、吉林、黑龙江、海南、福建、江西等10个省份,均处于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关键区域,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史上的里程碑,这意味着经过5年多的试点探索,在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十四五”开局之年,建设美丽中国有了新样板、新高地。
首批国家公园有何特点,让我们一起去了解:
三江源国家公园:
守卫生命之源
三江源国家公园,世界海拔最高、中国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它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腹地,是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最敏感的区域之一。
雪山、冰川、河流、湖泊、湿地、高寒草原草甸,多种元素共同构成了三江源灵动而壮美的风景。这片19万平方公里的园区内,分布着1.6万个大小湖泊,湖水总面积达2354.25平方公里,湿地面积7.33万平方公里;有雪山、冰川近2400平方公里,冰川资源蕴藏量达2000亿立方米,是名副其实的“山的王国、水的世界、江河的摇篮”。其在水源涵养、蓄洪防旱、气候调节、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对于全国乃至全球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江源独特而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孕育了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核心区可可西里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也是全国32个生物多样性优先区之一。这里60%的哺乳动物、超过1/3的植物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包括:藏羚羊、藏野驴、藏原羚,绿绒蒿、雪灵芝等。
为守护好这里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自试点以来,公园充分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持续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全面维护生态平衡。
2020年,三江源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61.9%,较2015年提高4.6个百分点,湿地植被盖度稳定在66%左右,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驴分别达到7万、6万、3.6万头(只)。
三江源有很好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基因。这里多民族文化交融,文明之美熠熠生辉,形成了珍爱自然、善待万物的传统文化。园区内,每户牧民家庭都有一位生态管护员。生态管护公益岗位“一户一岗”政策让1.7万多名牧民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从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守护者和获益者。
大熊猫国家公园:
跨区物种尽享完整家园
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区域地跨川陕甘三省,纵横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和秦岭五大山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覆盖70%的大熊猫栖息地,保护1631只野生大熊猫,把过去82个相对独立的保护“岛屿”连接起来,大熊猫和它的“邻居”们得到一片完整、连续的更为广阔的家园。
在大熊猫的伞护下,8000多种珍稀野生动植物在此繁衍生息。川金丝猴、扭角羚、毛冠鹿以及大型食肉动物狼、豺、金钱豹等南北物种,在这片秘境相遇、共存。自2016年12月体制试点以来,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机构通过“人工+辅助”对栖息地实行全面监测,实施多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多条野生动物交流廊道。
12.08万原住民与这些野生动物“比邻而居”,152个乡镇顺着五大山脉星罗棋布,构成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社区。试点以来,各级公园管理机构设置公益性岗位1.04万个,帮助当地居民就业增收,累计获得工资性收入7.38亿元。大熊猫国家公园还规划了一批入口社区、熊猫小镇,创新性打造园地共建,自然教育、生态体验、自然景观游憩、探秘多元民俗文化等新业态,带动“大熊猫生态友好型”特色产品应运而生,助力地方经济转型发展,成为平衡保护与民生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