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全国政协京昆室“新时代戏曲人才培养”调研报道之二

焕发青春的百年老戏

本报记者 郭海瑾

如果说,有着200多年历史的莱芜梆子以高亢激昂唱响于嬴牟大地;那么,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柳子戏则以粗犷奔放活跃于齐鲁之邦。

10月13日上午,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率全国政协京昆室“新时代戏曲人才培养”调研组来到了山东省柳子剧团。

甫一下车,调研组的委员们就听到剧场里传来阵阵锣鼓声,好戏要开场了。

“有请三爷——”

“我哇、呀呀呀——”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不多时,一个手持黑扇、身着黑靠的张飞出现在舞台上。“扶保大哥十数春,南征北战立功勋,三请诸葛咱不愿,待我摔、摔,摔死村夫方称心……”

委员们被这《张飞闯辕门》的开场所吸引。演员将“缠丝腿儿”“推圈”“外撇连儿”等传统身段表现得淋漓尽致。唱高腔无丝竹伴奏,高潮处带人声帮腔,一唱众合,别具风格。

当大家还未从粗犷豪放、气势威武的张飞三闯辕门中回过神来,一曲笛声悠扬,《老青天》的王粉莲“骑驴”已登场。王粉莲随着恣意欢快的音乐迈着小碎步走到舞台中央,步伐时而快时而慢,身体时而前倾时而后仰,把她在进城路上偶遇颠簸偶遇坎坷、心情既急切烦躁又从容洒脱表现得惟妙惟肖,俏皮有趣。

武戏精彩,文戏出彩,演员多彩。还沉浸在戏中的委员们都有这样的感觉。

“你们演得太好了,太能扛戏了,要身段有身段、要嗓子有嗓子、要扮相有扮相,条件太好了,这样的人才我们应该大力支持。希望你们一直这样扛下去,把这个古老剧种推向新高峰。”晋剧表演艺术家栗桂莲委员忍不住地赞叹。

“百年老戏,焕发了新青春。”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杨承志一下子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百年老戏,有多老呢?它是从元明以来流行于中原地区的俗曲小令衍化而来,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戏剧中非常古老的剧种之一,因其主要的说唱曲调“柳子”通俗易懂,影响较大,故被称作柳子戏。柳子在清代中叶盛极一时,现存传统剧目200多出。

“这出《张飞闯辕门》传承得特别好,演员把人物演得十分鲜活。虽然你们展示的是片段,但我们看到了一个行当齐全、充满活力的柳子戏。”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建国委员表达了自己的喜欢。

“而且,第一次看到手拿扇子的张飞,这在其他剧种中几乎看不到。”全国政协原副秘书长仝广成说。

“哈哈,对。刚在台下坐着看的时候就非常兴奋。张飞一亮相,表演手段非常丰富,人物性格非常鲜明。”随后,京剧表演艺术家杨赤委员缓和了一下兴奋的心情说,“我觉得京剧也要向你们学习。”

京昆室调研过程中的传统——“站谈会”,随着这一声声赞叹和无缝链接的交流不知不觉就开始了。

“我想问一下咱们演员的年龄。”

“46周岁。”饰演张飞的演员答道。

“我48了。”演员“刘备”说。

“小花旦王粉莲,您呢?”

“我31。”

“为什么问你们年龄呢?因为看了你们的表演,非常感动。我想,这么好的戏一定要从你们手里传下去,再培养一些十来岁、二十来岁的‘小张飞’‘小刘备’‘小王粉莲’。”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侯露感动之余对演员们有着更大的期待。

“第一次看古老的柳子戏,大开眼界。”上海戏曲学院原副院长王立军也受到感染,“张飞的表演诙谐有张力,旦角干净漂亮,非常震撼,我也很希望看到它们能够传承下去。”

传承,需要人才。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

“挑选好苗子,手把手教。以前都是师父带徒弟,现在我想这种方法依然不过时。戏曲是‘角儿’的艺术,无‘角儿’则无戏。你们都是‘角儿’,要继续坚守在戏曲的舞台上,把你们的戏和经验教给下一代,一定会有大放异彩的一天。”京剧谭派已传承七代,第六代谭派艺术传承人、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孝曾对传承深有感触。

“是啊!看着他们娴熟的表演、游刃有余的舞台表现,柳子戏真是有魅力!趁现在年华正好,传下来,让它持续发展。”中央军委办公厅原副主任曹育民有同样的认识。

“对!正是因为有活力、精彩、好看,大家才寄予厚望。”中国文联副主席边发吉常委接着说道。

“没错。以前很多地方戏困难较多,发展前景堪忧。现在有了国家和政府的支持,看到你们把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这么好,我们对它的发展充满了希望。”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王文章很是感慨。

“今天的调研内容有点高能。不用过多介绍,就能感受到这样一个保留那么多出剧目的古老剧种,依然散发着的青春活力。”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刘莉沙委员说完,即兴演唱了一段河北梆子《龙江颂》——

“听惊涛拍堤岸心潮激荡,夜巡堤披星光,但只见,工地上,人来车往,灯火辉煌,同志们斗志昂扬,准备着奋战一场……”

这不正是当下委员们的心情和期待吗?

2021-10-23 郭海瑾 全国政协京昆室“新时代戏曲人才培养”调研报道之二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4134.html 1 焕发青春的百年老戏 14,13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