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生态周刊

从试点阶段转向快速发展阶段

迎接多种多样的国家公园

三江源国家公园

本报记者 王硕

国家公园是国家大事,国家公园建设是“国之大者”。

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

“这标志着我国国家公园体制重大制度创新落地生根,标志着国家公园事业从试点阶段转向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唐小平指出。

第一批国家公园的正式设立有怎样的意义?后续国家公园建设又将如何推进?就相关话题,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

国家公园是保护等级最高的地域

按照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三个等级。其中国家公园是保护强度、保护等级最高的地域。

与过去的自然保护地保护体制不同,国家公园由国家主导,属国家事权,对跨行政区域、大尺度的自然空间进行有效的规划与管理。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春良介绍,这是针对现有自然保护地存在的空间重叠、边界不清、权责不明、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建立的新型体制。

首先,创新了自然生态保护体制。整合了各类各级自然保护地和周边生态价值高的区域,破解部门、地方利益与行政体制的分割,有效解决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的碎片化问题,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比如,在第一批国家公园中,大熊猫国家公园将原来分属不同部门、不同行政区域的69个自然保护地连为一体,明显改善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连通性,使13个相对独立的大熊猫局域种群连成一片。

其次,突出原真性、完整性保护。比如,近年来野生东北虎、东北豹种群恢复较快,栖息地已扩展超过了1万平方公里,但是原来的各类自然保护地只保护了野生东北虎豹栖息地的39%,而建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后,保护了90%以上的栖息地,使野生东北虎、东北豹的进入、定居、繁殖和扩散通道都得到了系统保护,生态过程更加完整。

第三,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李春良指出,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国家公园是一种以未来人类生活空间锻造为目标的自然文化形态。国家公园是“最美国土”,兼有科研、教育和游憩功能,将为公众提供更多贴近自然、认识自然、享受自然的机会,实现全民共享和世代传承。比如说,武夷山国家公园既是生物宝库,也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依托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将开展自然教育、科普宣传和生态体验,传播国家公园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加生态获得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国家公园将分区对公众开放

随着第一批国家公园的正式设立,公众最为关心的就是这些“最美的地方”是否可以去游览?

据唐小平介绍,按照现在的规划,国家公园将划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进行管控。核心保护区原则上只对科学研究、考察、监测等活动进行开放;而一般控制区会对公众开放,主要开展自然教育、自然游憩和生态体验活动等,建设一系列类似自然教育基地、科普基地、野外观测点,包括露营、徒步、解说系统等。

“但是这种旅游活动和大众旅游还是有所区别的。”唐小平解释说,国家公园将根据环境容量,合理确定每年或者每天访客承载的数量,建立门票预约制度,科学测算整个运营成本,体现公益属性;同时今后要实行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模式,除公益性以外,一些经营性的活动都将采取特许经营模式,并根据每个项目特点核算成本,少收费,便于公众进入国家公园,感受自然之美。

在特许经营方面,将优先考虑当地居民或当地企业参与,支持当地居民在适宜的区域从事一些像林下经济、农事体验等经营活动;也鼓励开展像自然教育、生态体验、科普宣教的活动,引导和支持当地政府在国家公园的周边或者入口建立一些入口社区,发展特色小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必须指出的是,国家公园不能建成无人区,也不是一个隔离区,更不是我们人为设定的一个禁区。”李春良说,“我们要做的是: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使生态保护和生态游憩、生态体验相得益彰。”

建立动态开放的储备机制

第一批国家公园的设立只是一个起点,后续我们会有多少个国家公园?

10月25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对外公布了《国家公园设立规范》《国家公园考核评价规范》等5项国家标准,贯穿了国家公园设立、规划、勘界立标、监测和考核评价的全过程管理环节。其中明确提出,国家公园准入条件包括国家代表性、生态重要性和管理可行性三大原则。

唐小平表示,目前正研究出台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在全面系统分析我国自然地理格局、生态功能格局的基础上,对全国进行自然生态地理单元的区划。将在每个区里选择能够代表国家形象、体现全球价值、国民认同度高,又有独特自然景观和丰富科学内涵的区域,作为我们国家公园的候选区。

但并不是这些区域都将成为国家公园。

唐小平解释说,作为国家公园设立的落脚点,“管理可行性”是指既要能够体现国家事权,又应该充分考虑到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条件,具备以较合理的成本实现有效管理的潜力,并提供国民素质教育机会,实现全民共享。

因此未来国家公园建设将本着“储备一批、创建一批、设立一批”的思路,建立动态开放的国家公园储备机制,引导全国各地推动国家公园的创建。

据唐小平介绍,综合考虑我们国家的生态安全需要,公众的关注度和地方的积极性等因素,下一步将重点在青藏高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生态功能的重要区域,还有广阔海域创建国家公园,如黄河口、秦岭、若尔盖、南岭、辽河等区域,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的原则,有序推动国家公园设立。

“这不是单纯建立几个国家公园实体。”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发展中心筹备组副组长孙鸿雁提醒说,“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是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从整体上谋划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构建形成长效保护机制。同时,强调生态保护和社区发展相结合。要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分区,实行差别化的政策和管理措施,把社区居民视为共建伙伴。”

唐小平表示,下一步,将逐步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并引导地方建立差别化的生态补偿政策,探索建立野生动物致害补偿保险制度,完善生态护林员的选聘制度,鼓励和吸引当地居民参与国家公园的保护和管理,使当地居民同时也是国家公园的管护员,增强当地居民的获得感。

2021-10-28 王硕 从试点阶段转向快速发展阶段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4399.html 1 迎接多种多样的国家公园 14,39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