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菡娟
“这是长江鲟,这是胭脂鱼……”10月24日,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宜宾段,首批10万尾鱼苗的放流现场,来自不同城市不同年级的小朋友们正在认识平时看不到的长江珍稀鱼类。在长江“十年禁渔”开局之年,此次放流活动完全面向公众开放,这也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开展的首次社会化放流活动,以期通过“全民参与”提升“全民意识”。
当天的活动也拉开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大规模放流的序幕。10月24日至11月7日,约30万尾、共计6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将在连续3个周日内被放归长江,其中放流30cm以上长江鲟5万尾,是国内大规格长江鲟放流规模最大的一次。放流品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长薄鳅、岩原鲤、圆口铜鱼,以及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厚颌鲂。
来自宜宾市黄冈实验学校三年级的杨钛然小朋友小心翼翼地将幼小的长江鲟鱼苗倒入放流池内,“放流珍惜鱼类可以让长江的生态变得更好,让自然变得更美,我回去后还要和同学们宣传,让大家一起为保护长江作贡献。”
因在网上看到放流的相关信息,杨钛然的爸爸早早报了名:“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现在生态越来越好,水越来越清,看到这个活动觉得特别好,带着孩子来感受一下,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
据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负责人介绍,本次活动首次将“放流+”概念融入其中。“将放流与科研技术体验、博士团队室外教学课堂、现场标记技术等结合起来,邀请水电工程移民娃娃代表、水电工程建设者代表、宜宾市民代表、大学生代表共同参与,推动形成全民共抓长江大保护的新局面。”
来自屏山县书楼中学的李鑫就是水电工程移民娃娃的代表,他告诉记者,“我也放流了一些珍稀鱼类,看它们游入长江的那一刻觉得心情非常愉悦,也为保生物多样性发挥了一点作用。”
自1984年首次开展珍稀鱼类放流活动以来,三峡集团举办的每次放流活动均为单场次,本次放流选择连续开展3场,旨在广泛深入推动长江大保护理念向基层民众传播。
记者在现场见到了渔政巡护员梁多岗,而在去年以前,梁多岗还是位以捕鱼为生的渔民。
提起这份工作,梁多岗还颇有些自豪。“不是每一位禁渔之后洗脚上岸的渔民都能当上巡护员,要经过一系列的培训和考核才行。”身份转换后的梁多岗刚开始也有些不习惯,但慢慢就喜欢上了这份工作。
“刚开始巡河会经常发现捕鱼电鱼等违法行为,我们都及时制止上报,有的还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现在越来越少了。虽然辛苦了一点,但觉得很值得。”梁多岗说,“通过禁鱼、放流,前段时间,我们在江面看到了密密麻麻一层层的鱼,很壮观,这在之前都是很少看到的。”
长江的鱼多了起来也是不争的事实。
作为生于长江、长于长江、扎根于长江的中央企业,三峡集团坚持在共抓长江大保护中发挥骨干主力作用,全面落实生态环保措施,通过设立增殖放流站、拓宽科研合作渠道等方式,持续开展长江珍稀特有鱼类研究保护工作。
截至2021年9月底,已掌握中华鲟、长江鲟、圆口铜鱼等10余种长江珍稀特有鱼类人工繁育关键技术,在长江全流域累计放流长江珍稀特有鱼类1000余万尾。
2021年三峡水库生态调度期间,湖北宜昌宜都江段鱼类总产卵规模约124亿颗,其中四大家鱼产卵量达84亿颗,再创历史新高。
“同享一片天、同踏一方土,同饮一江水,岸芷汀兰,鱼翔浅底是我们美丽的长江梦。真诚邀请你我同行,保护母亲河、关爱水生灵,共建天蓝山青水绿鱼美的美丽长江,共圆富强民主文明美丽中国梦。”活动现场主办方发出的倡议也吸引了公众的目光,参与者纷纷在上面签名留言。我们有理由相信,长江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