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协商

为“中国中医看江西”把脉寻方

——江西省政协建言中医药强省建设纪事

江西省政协专题协商课题组在樟树市调研

江西省政协专题协商课题组在赣江新区中科院中药国家大科学装置预研中心调研

本报记者 王磊

9月8日,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会议专门研究省政协《后疫情时代中医药热的冷思考——我省“十四五”加快建成中医药强省的跨年度调查与建议》课题报告,并就落实报告的意见建议提出明确举措。

“参与课题调研的同志们作风扎实、态度严谨、建言有据,令人感动。”8月底,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省政协的这份课题报告给予充分肯定,要求相关部门认真研究,运用好调研成果,全力推动江西省中医药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打响“中国中医看江西”的品牌。

这个“令人感动”的课题是如何炼成的?

6位省领导全程指导,组成“政协医药卫生界别+政府职能部门+医药企业+科研院所”共45人的团队,历时20个月,外出调研23次,召开主席会议等研讨会12次。“这在我省政协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省政协主席姚增科介绍,省政协站位江西、比较全国,围绕促进江西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聚焦“十四五”加快建成中医药强省需要重视的六方面关键问题,提出26条建议。

■ “望”江西中医药“千年辉煌”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要聚焦主导产业,铸链、补链、强链,做优做强做大中医药等优势产业”,2016年和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江西,对江西中医药产业发展寄予殷切希望。

说起江西中医药,过往的辉煌时代,令人津津乐道,听来豪气顿生——

江西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自汉魏以来,江西有中医名家近千人,编撰有目可查的医籍近千部。

西汉时期,浮丘公在南城麻姑山炼丹制药,开启江西中医药先河。三国时期,与张仲景、华佗并称为“建安三神医”的董奉,在庐山行医创造了“杏林佳话”。

四大中医地方流派有“一个半”,“一个”是旴江医学,“半个”是新安医学。四大中药炮制流派独占其二,“樟帮”“建昌帮”中药加工炮制自成体系,享誉华夏。四大“药都”有其一,樟树药都素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美誉。

白芍飞上天、木通不见边、陈皮一条线……作为江西中医药的代表,樟树药业始于汉晋,成于唐宋,盛于明清,有“南北川广药材总汇”之称,中药材炮制技术和中医药流通辉煌史历经1800年而不衰。

为全面分析樟树市在国内“四大药都(江西樟树、安徽亳州、河南禹州、河北安国)”中的比较优势与潜能,课题组先后两次深入樟树,并赴河南郑州、禹州、南阳和安徽亳州等地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生产车间、中药贸易流通市场、专科中医院实地调研,座谈交流。

“千年药都樟树在当代仍充满活力,一年一度的樟树药交会吸引着南北各地药商,被誉为中医药交易‘永不落幕的盛会’。”课题组成员、江西中医药大学原党委书记刘红宁认为樟树的优势有三:樟树药市的历史最悠久、樟树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与炮制技术密切相关、樟树是“长江以南唯一药都”。

■ “闻”江西中医药“老树发新芽”

“中药炮制技术成就了‘药不到樟树不灵’。”走出去调研,让刘红宁对樟树的优势和不足看得更清楚了,中药炮制技术才是樟树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

只传承,不创新,捧着金饭碗也只会越吃越穷。让中医药老树发新芽,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

课题组也认识到,樟树传统炮制技术没有现代化这一不足,“成了小范围表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对中药的需求。”为重塑第一药都品牌,再造樟树辉煌,刘红宁建议,“借助机械化、智能化、人工智能,推动樟帮炮制技艺现代化升级。”

随后,樟树市积极采纳课题组相关建议,大力实施中医药工业升级工程、“中国药都”形象提升工程等“十大工程”50项重点工作,通过打造中医药产业集群基地、中医药文旅融合基地、中医药诊疗康养基地和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全力冲刺全国中医药特色城市。

“中药产业链长涵盖了一二三产,发展潜力巨大,对老百姓的生活关联度越来越高。”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周秋生介绍,江西是全国为数不多具备中医药制造、种植、加工、流通完整产业体系的省份。

江中牌健胃消食片一年卖出2亿盒。2019年全省医药行业单品年销售额过亿品种54个,其中35个为中药品种;过10亿元品种6个,其中5个为中药品种。江西的济民可信、青峰药业、仁和药业入选中国医药工业百强。

课题组成员、全国政协委员杨文龙认为,江西中药工业相对较强,更应推动“高原之上再造高峰”。他以仁和集团的二次创业——“叮当快药”为例,如何“在网上再造一个‘仁和’”。2015年创立的“叮当快药”,以“药厂直供、网订店送”的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医药新零售模式,运用电子围栏、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28分钟送药上门,已成为网上购药的代名词。

课题组建议,做好“集群”文章,推动中医药产业进一步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做好“化用”文章,用传统经典名方撬动产业做强做大。做好“名牌”文章,用名企名品引领产业做强做大。做好“融合”文章,发挥好中药制造业承上启下、融合振兴全链的作用,让江西中医药“叫好又叫卖”。

“一屁股坐下去就有18味中药。”这是江西老表对生态环境优良、中药材资源丰富的形象比喻。

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结果显示,江西省药用中药材资源共3800多种,其中野生植物药材2840余种,全省道地药材20多种。全省中药材种植从2017年的97.63万亩增长到2020年的310余万亩。

中药材种植是江西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另一个“动力源”。但从种植规模看,“偏小”的局面仍未扭转,仅居全国20位上下,且与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的差距都在倍数以上。除了“小”,江西中药材也呈现“弱、散、软”态势。

“中药是中医的基础,好环境生产好药材,而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的优势,是我们生产好药材的先决条件。”课题组成员、省林业科学院森林药材与食品研究所所长朱培林建议,走绿色生态中药材路线,打绿色生态中药材品牌,江西中药材完全可以在全国异军突起。

“秉持‘药材好,药才好’理念,根据‘道地性’聚集‘赣药材’优势品种,强化‘卖产品’优于‘卖原料’理念。”课题组成员、省政协委员赵恒伯建议,扩大种植规模,推动“产地”向“产区”发展,提升中药材质量,推动从“种药”向“种好药”转变,持续推进品牌塑造和精深加工,推动中药材从“扎捆出售”向“含着金汤匙”转变。

8月1日,省政协“助力我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协商课题第四次专题协商研讨会上,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洪珺介绍,近3年来,共评定省“定制药园”(道地药材生态种植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单位29家。还将建设定制药园15个,制订推广药材种植标准30多项。

■ “问”江西中医药“高光时刻”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江西中医以过人的胆识、无畏的担当和精湛的医术,在实践中探索出中医药防治方案,为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贡献了“江西方案”。

2020年1月27日,江西省最早治愈的新冠肺炎患者出院,中医药功不可没。“我院的抚生院区是全国除湖北外率先且唯一设立省级中西医结合救治定点医院。”课题组成员、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刘良徛及其团队自拟方剂“温肺化纤汤”,成为疫情防控期间江西首个获批的中药院内制剂。

疫情发生后,江西省在全国较早提出“两个必须,两个确保”——“各地疫情防控工作组织机构必须有中医药管理部门人员参与,各地医疗救治专家组必须有中医药专家,确保每个定点医院有中医医师参与治疗,确保所有确诊患者尽早、及时、全程使用中医中药”的中西医结合救治策略。本地确诊病例中,中医药参与率、有效率均达97.9%以上,居全国前列,开展26项中医药应急专项研究,立项数与资金支持力度居各省首位,谱写了一段当代“杏林佳话”。

如何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好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这是课题组一直关注的问题。

在赣江新区的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内,被誉为“镇城之宝”的中药国家大科学装置(本草物质科学研究设施)格外显眼。课题组先后两次深入此地,了解科研、项目和人才引进情况。

“把一味中药放进装置后,可以将其内的300至500个化合物一个一个地分离纯化出来,用现代科学原理来解读中医药,从根本上提升中药研究的深度。”赣江中药创新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梁鑫淼介绍,中药国家大科学装置预研中心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个可以系统化研究天然产物、中药物质结构和组成功能的大型科学研究装备,也是国内首创世界领先的多维多通道中药车间。

“既研究本草的物质结构、作用机理,又着力成果转化应用,这打造的是‘现代版的《本草纲目》’。”调研中,姚增科希望,将这个“国字号”平台建设好,聚集、培养国家级人才,创造国家级的研究成果,实现中药重大基础科学突破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发展,增创江西中医药科研优势。

调研组建议,以“中国药谷”的高标准推进中医药科创城建设,激发国字号平台“裂变效应”,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医药科技创新“策源地”。多措并举增强中医药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推动江西成为国内中医药自主创新“新高地”。

作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江西,振兴发展中医药,“天时、地利、人和”兼得,“万事俱备、不欠东风”,江西中医药,未来可期。

2021-11-01 王磊 ——江西省政协建言中医药强省建设纪事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4583.html 1 为“中国中医看江西”把脉寻方 14,58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