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玉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牢固根基、精神命脉和强大底气。“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第一天起,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就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要把中华民族的价值共识、精神追求、政治智慧、历史经验寓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寓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关键是解决好在哪些方面结合、在多大程度上结合的问题。
一是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治价值,与马克思主义治理观相融相通,完善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之“良方”。中华文明是世界5000年文明史中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有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方略,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治理思想,强调人民和政党的统一,自由、平等、民主和效率的统一,民主和集中的统一,管理职能和经济社会职能的统一等。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背景下,需要着眼于现实的治理问题,深度挖掘和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理智慧,与马克思主义治理观深度融合,从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探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二是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相融相通,汇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合力”。“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质上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产物。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相结合,就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贴近,与民族共同体的利益和福祉相契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重大成果的基本精神相呼应,更好地反映中华文明永恒价值,成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深厚力量。
三是释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价值,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相融相通,形成全人类共同价值之“愿景”。以“天人合一”“修齐治平”“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礼义廉耻”“仁者爱人”“孝悌忠信”“忠恕之道”为主要特征的优秀传统道德,从本质上讲是“自我”修养的文化,既源于自然又融入自然,既来源于物质又高于物质,始终关注生命的意义、关照生命的价值。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基于“自由、人类共同体和自我实现”三个概念,形成了系统的道德观。这与中华道德文化高度吻合,既是非社会强制性的道德实践,也是谋求自我发展的积极人生境界。进一步推动中华传统美德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相结合,就要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提升文化自信和增强价值引领中促进道德自觉,并逐步形成符合全人类发展方向的价值体系。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市朝阳区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