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民意周刊

《红旗渠》里看品格

全国政协委员 王树理

1968年春天,我当兵来到河南省新乡市。没多久,就知道新乡地区下辖的林县正在修建一条从山西省平顺县跨省引水的人工天河工程。1969年,红旗渠全线贯通,报纸上刊登出这个消息之后,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的名字也响彻全河南省。但是,这位出了名的领导干部,并没有因为干成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和后来的职务升迁而离开林县,而是在担任了河南省委副书记后仍然兼任林县县委书记的工作,一直在这里工作了22年才离开。

几十年后的今天,以红旗渠建设为背景的电视连续剧《红旗渠》在电视上播出了。因为对这段历史有着深刻记忆,我也对该剧充满了期待。

电视连续剧《红旗渠》的主人公林捷的原型,毫无疑问就是杨贵。电视剧正剧开播之前,字幕上也介绍了杨贵。尽管电视连续剧作为艺术作品,增加了为数不少的故事和虚构情节,但是杨贵在林县干了22年县委书记是个不争的事实。他以“我将无我”的精神带领全县人民完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的修建、树立了共产党人为人民的事业勇于担当的光辉形象,也是不争的事实。今天,通过电视连续剧这种视觉艺术,再现当年红旗渠建设的伟大实践,不仅是对这一壮举的深情怀念,更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赓续与传承。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成立不久的新中国无论是在经济建设还是在社会发展方面,都还存在着不少困难。是知难而进、带领人民群众共克时艰,还是只为自己的所谓“政治前途”考量而消极应付,是衡量真假共产党人的试金石。电视剧里的林县县委书记林捷,就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找到了共产党员应该有的位置——为人民造福。他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听取了大量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顶着重重压力,决定了红旗渠的上马,并且在遇到官僚主义、保守思想和世俗观念挑战的时候,以共产党人为了人民事业而应有的大无畏精神,先给自己刻下“千古罪人林捷”的石碑,坦言:“如果修不好红旗渠,我就在立着这块石碑的太行山上跳下去!”这气吞山河的气概,大公无私的胸怀,着实令人动容。

时刻把人民装在心中,是林捷身上最为显著的政治本色。心里有百姓,出主意、想办法必然是一切为了群众。林县地处太行山深处,缺水问题由来已久。以前也不是没人想过这个问题,但更多的是,一遇到实际困难和个人利益冲突,就打了退堂鼓;另外,以前的社会制度也没有条件。而林捷为什么行?为什么敢于发动群众外出“找水”?就是因为他深深了解自己的这个党,内心充满着高度的宗旨自信和社会制度自信,所以他敢想、敢干、敢负责任。而那些摆出官僚主义、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余副书记、童副书记们,尽管满口的政治名词,但充其量不过是喊喊口号,装装样子。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共产党人最宝贵的政治前途。一切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党领导的事业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红旗渠》电视剧里的那个童坤,曾经摆出一副关心林捷“进步”的样子,假惺惺地规劝林捷“要考虑一下自己的政治前途”。但是,在林捷看来,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实事,就是最好的政治前途,失掉了人民,就失掉了一切。他不需要那种脱离群众的所谓“政治前途”,因此他能够在尖锐的斗争和复杂的局面之下,顶得住压力,磨得开面子,敢于发扬斗争精神,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所以他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赢得了各级领导的理解和支持,他成功了。

红旗渠的故事发生在60多年前,但时至今日仍有教育意义。我们之所以倡导学“四史”、学英雄,就是要让人们看到历史发展的巨大动力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浩然正气,倡导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种无私的言行,崇高的风范,正是来自对我们党的历史的深刻了解,是对许多优秀党员政治本色的凝练概括。杨贵同志和林县人民兴修红旗渠的壮举,必将像愚公移山的故事那样,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2021-11-08 王树理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4902.html 1 《红旗渠》里看品格 14,90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