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健康周刊

在中西医之间架起融合发展的桥梁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浮针专业委员会2021学术年会回声

《 人民政协报 》 ( 2021年11月10日   第 05 版)

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浮针专业委员会2021学术年会上,新书《气血新论》重磅发布。

本报记者 刘喜梅

疗法被写进“十四五”全国规划教材——《刺法灸法学》;疗效研究论文被国际神经学和疼痛医学重要期刊《疼痛研究杂志》(《Journal of Pain Research》)所接受并刊出;专著《气血新论——基于浮针医学的中西汇通》一书重磅发布……

在近日召开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浮针专业委员会2021学术年会上,这些学术“献礼”,让不少参加年会的浮针人,心潮澎湃。

这些学术成果,也标志着发展了25年的浮针医学,迎来了新的里程碑。

一种新式针灸

浮针疗法,是针灸的一种。

“不同于传统针灸针刺时直接深入肌肉层,浮针仅仅作用于皮下组织。在操作时,针体如同在浮在肌肉层进行扫散动作,因此命名为浮针疗法。取名浮针还有一个原因,‘浮’与‘符’同音,后者是发明人的姓。”浮针疗法的发明人符仲华向记者介绍。

中医针灸专业科班出身、同时在南京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主攻疼痛生理的符仲华,现在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特聘专家,也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浮针专业委员会的会长。

1996年,在第一军医大学执教期间,符仲华治疗一例网球肘患者时,无奈之下使用了皮下针刺法,没想到收效明显,浮针治疗由此开启。此后25年间,浮针疗法不断完善和发展——适应证由最初仅治疗四肢部的软组织伤痛,扩展至非疼痛性疾病的治疗,如内科、妇科疾病等;全球直接听过符仲华讲课的医生已达5万余人,不只是在中国,在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浮针医学也有了专门的医学会组织;就连浮针针具,也从毫针发展到专用针具5.0版,完成了6代革新,并获得了FDA、CE等多国医疗器械注册或备案。

“其实,浮针疗法的发明,主要是受《黄帝内经》‘直针刺’和现代针灸腕踝针的启示发展而来。这二者,虽然相隔2000多年,但都是皮下针刺。其中,前者‘直针刺’是‘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后者则是在腕关节上方两寸、踝关节上方三寸的地方皮下针刺。”

符仲华介绍,他以及他的很多弟子在浮针治疗上都坚持排他性治疗,有所为,有所不为:只用浮针诊治,不用其他中、西医方法。因为这样,才可以明确知道是否是浮针的适应证。坚持排他,还因为浮针:疗效反馈速度快、安全无副作用。

反馈速度快是因为在通常情况下,浮针对适应病种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也就是说在第一次治疗时就能明确,使用浮针治疗是不是该疾病的最优疗法;安全则是因为浮针仅仅作用于皮下,而且一般是非疼痛部位的皮下,创伤极小,可谓“安全无副作用”。

“针灸,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可以说,是因为安全、纯粹、反馈速度快这些特点,让浮针成了我们这些现代医生与古代医家对话的工具。”符仲华感慨。

浮针医学的推广关键在于疗效

浮针也是一门体验医学。许多人开始了解浮针,是因为接受过浮针的治疗。

在2021学术年会上作专题学术分享的朱冰梅教授,就是其中一位。她是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再生医学中心的博士生导师,10年前刚回国时就因为肩周炎接受了一次浮针治疗。

“当时我还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刚刚引进的专家,符仲华医生为我扎了一针,并留针大概一个小时。就是这样一针,让我在此后很长时间,肩周炎都没有再犯。这立竿见影的疗效,让我觉得很神奇,并因此在后来从事了一些浅刺针刺等不同机制研究的工作。”朱冰梅介绍。

与符仲华同为论文第一作者在《疼痛研究杂志》刊文的邱伯恩,也是以患者的身份与浮针结缘。

“4年前,我因为参与端午节划龙舟竞赛,不慎闪到腰,当时借由身为外科医师的同学帮我以浮针疗法施治。非常惊讶,在小小一根针的治疗后,疼痛缓解竟达8-9成,于是对于浮针疗法产生了莫大的兴趣,决定好好深入研究,并于中国医药大学中医研究所临床医学硕士班研读时,投入台湾浮针医学会理事长周立伟教授门下,跟老师钻研此技术。”远程参加年会时,邱伯恩分享了他与浮针的这次意外邂逅,以及浮针医学研究的第一篇影响因子超过3分的SCI论文。

对于浮针医学的学术进展,符仲华欣喜但并不意外。因为,作为传统中医针灸学和现代科学紧密结合的一个新学科,浮针医学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认可和推广,关键就在疗效。而疗效得以彰显的关键,则在于找准了适应证。

“在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受MTrP(肌筋膜触发点)理论的影响,我发现人体的肌肉也很容易生病,肌肉生了病就成了患肌。浮针治疗的原理,就是‘松肌肉,通血流’:缓解肌肉的病理性紧张状态,使因为肌肉紧张而受到影响的血液正常循环得以恢复,就像上述肩周炎的治疗,疼痛能够快速得到缓解一样。因此,我们在学术上所提出的患肌理论以及气血新论,都是围绕肌肉和血液循环的正常功能而开展。”符仲华解释。

中西医融合发展的新工具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为年会上发布的《气血新论》一书,作了一篇简短的序。他写道:

“自2017年符仲华大夫被聘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特聘专家以来,我见证了他带领的浮针团队,在从‘有效’到‘有理’过程中的不断探索、努力。气血新论试图用现代科学语言解释中医气血理论,从而指导中医临床,也给西医临床提供新思路;试图在中医和西医之间、在古代和现代之间、在东方和西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发展,是国家战略。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南阳考察时再次点题中医药,并对进一步发展中医药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在徐安龙看来,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是中医药事业守正创新的关键所在,符仲华大夫及其团队,正是用现代科学来解读中医药学原理,并用自己的临床实践推动中医的创新发展。

对此,邱伯恩也深有感触。

在今年读完中医硕士后,在周立伟教授的鼓励及支持下,邱伯恩现正在台湾研读中国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的博士学位。他说:“在不断深入求学的路途上,我深刻体验到浮针医学是完美地结合了中、西医学实践的最佳医学典范。浮针源于中医思想,符仲华老师提出的患肌理论,更是结合了现代医学的临床解剖概念。”

“走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道路,需要工具的承载,浮针可谓其中之一。比如我们提出的‘气血新论’认为,传统中医学的‘气’约等同于现代医学中肌肉的功能,‘血’对应血液(血循环),‘气’和‘血’的关系约等同于肌肉-血液(血循环)的关系,气血的功能绝大部分可以通过肌肉血液(血循环)的功能实现。也就是说,我们不仅临床验证了浮针的疗效,同时也能够用现代医理讲清楚、说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疗效。这才是浮针走向世界的原因。”符仲华表示。

曾在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工作多年的朱冰梅教授,近些年一直在关注针灸研究的国际进展。她发现,不只是针灸人在做针灸研究,很多西医专家也在关注并从事针灸疗效的研究。甚至在美国,针灸作为治疗疼痛及其他一些慢性疾病的手段,现已经被医疗保险所覆盖。

“这也说明,针灸作为一种手段,可以实现中西医的结合发展和相互促进。因此,我们也可以预见,浮针医学未来也会有更多的应用范围,特别是在中西医结合方面。”朱冰梅最后表示。

2021-11-10 刘喜梅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浮针专业委员会2021学术年会回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5001.html 1 在中西医之间架起融合发展的桥梁 15,00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