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硕)输电线路是能源的大动脉,它像大货车一样把电能运送给电力用户。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在良好气象环境下发电量集中增加,输电环节也存在类似于货车超载的危险。而动态增容系统则是利用在线监测装置管控输电线路状态,在短时间内提升电能传输容量,防止安全风险,减少弃风弃光现象的发生。
目前动态增容系统采用的监测技术均为接触式,即直接将传感器安装在导线上,然而输电线路需要24小时不间断工作,难以及时进行维护。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联研院)和国网浙江电科院联合国内相关传感技术研究单位,于2021年11月承担了相关国网公司重点科技项目,正式开启输电线路“自动驾驶”技术研究。
和汽车自动驾驶一样,基于非接触式传感技术的动态增容系统主要依赖激光雷达和红外测温技术,分别测量导线对地距离和导线温度这两个关键安全参数,一旦这两个安全参数超标,就需要调低输电线路上运送的电能。但输电线路的距离长、杆塔高,需要在成百上千米外进行测距、测温,技术指标比现有的人体测温、汽车雷达等高出很多。
目前项目团队已初步完成千米级精度激光雷达测距装置的研发,能完成50万点以上的稠密点云高效采集,可在数百米距离外获得厘米级精度的点云,实现弧垂的准确测量,满足在动态增容系统中应用的条件。
下阶段,研究团队将继续攻关远距离高精度红外技术,预计2022年底完成非接触式传感的动态增容系统的全套研发,并计划在浙江省的海上风电接入线路上率先实现试点应用,保障输电线路将清洁能源送入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