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巍
初秋时节,苍山脚下、洱海之滨,一条穿过白族村落的生态廊道蜿蜒伸向远方。
行走在洱海生态廊道上,仿佛置身于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之中。明媚的阳光下,洱海湖面上碧波荡漾,洁白的海菜花犹如朵朵雪花飘落在湖面上,又似繁星满天,晨开夜沉,日开月落,成为大理“风花雪月”的生动写照。
“作为珍稀物种,海菜花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同时也被视为环境指示植物,用来监测湖泊富营养化程度。若是5年前你来洱海,看到的就不是海菜花而是大片的蓝藻了。”云南省政府参事、大理白族自治州原州委书记陈坚笑言。
1996年和2003年,作为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湖泊的洱海两次暴发全湖性蓝藻,水质急剧下降。众所周知,被严重污染后的湖泊治理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如何在经济快速发展中保护治理洱海这类紧邻城市的高原湖泊,更是难上加难。近年来,大理州通过不懈努力,以久久为功的精神扎实推进,治湖取得显著成效,洱海终于呈现出高原明珠应有的美貌。
洱海畔,陈坚给我们讲述了洱海保护治理的那些事。
“2016年起,我们系统组建了多学科、多研究领域学者参加的院士咨询团队,涉及湖泊治理的各个系统、各个专业、各个领域,用科学来把握湖泊的规律,用科学来认知湖泊的变化,用科学的方法来治湖。”
“2016年到2018年间,我们主要做了四件事:一是关闭客栈停污。2017年4月,暂时性关停沿湖周边2489家客栈,利用这个时间实施并闭合了环湖截污工程。二是清水入湖释污,从洱海上游茈碧湖、海西海和三岔河三个水库水系联通清水入湖工程,决策后,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完成了从茈碧湖架设管道至洱海边一期工程,对有效改善北部水质和防控蓝藻起到关键作用。三是生活污水拉运。在环湖截污工程闭合前,把村镇收集的污水一车一车拉运到已经修建好的污水处理厂处理。四是推行一线作战机制。组建了大理州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指挥部,把所有州级相关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整合集中到指挥部上班,涉及洱海保护的相关工作,直接在指挥部研究、决策、执行,实现了从决策到执行一体化,大大提高了执行效率,为洱海保护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机制保障。”
“2015年以来,我们的思想认识深化了,政治站位提高了,行动自觉增强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超乎寻常,资源的整合和聚集史无前例;现在洱海流域周边,无论是城市、农村、社区、学校、企业还是外来游客,都知道洱海保护治理政府在干什么,自己应该做什么,全社会全民行动治理洱海史无前例。”
采访中,记者高兴地看到,从大理州到大理市近年来不断以高水平保护治理倒逼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和高质量转型升级,积极创建大理国家级洱海保护绿色发展示范区,以特色小镇创建、旅游产品转型和业态升级推动“旅游革命”;切实把“生态+”的理念融入产业发展过程,倒逼洱海流域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同时积极支持生物医药、大健康和旅游等产业发展,不断推动“洱海绿色食品牌”和“苍洱大景区健康生活目的地”取得实质性突破。
有专家认为,全国95%的湖泊面临与洱海类似的水污染挑战,这意味着,洱海治理和保护模式可以为国内其他湖泊的治理提供参考。愿洱海保护“政府主导、依法治湖、科技支撑、企业创新、全民参与”的治理经验,能够帮助到更多受水污染困扰的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