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斌
沙飞和白求恩,一位是中国革命新闻摄影实践和理论的开拓者、引领者,一位是加拿大籍共产党员。1938年6月到1939年11月,他们在晋察冀根据地相识相知,在中国抗战前线分别以相机和手术刀为武器,并肩作战,建立了深厚友谊,用热血和生命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期间,沙飞为白求恩拍摄了许多照片,多角度、全方位地定格下了白求恩在中国抗战前线的伟岸形象。
沙飞镜头中的白求恩
1938年6月,白求恩率领医疗队从延安抵达山西五台县金刚库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驻地。当时,沙飞正在五台县耿镇河北村的晋察冀军区卫生所因病休养。
白求恩是一位优秀的胸外科专家,他多才多艺,喜欢文学、绘画,还是一位摄影爱好者,来中国之前,特地购买了一架新型的带有柯达镜头的“莱丁娜”照相机,后来成为八路军的一名业余摄影师。
沙飞比白求恩小22岁,但相同的兴趣爱好,使两个异国影友很快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沙飞略懂英文,能用并不流畅的英语同白求恩进行简单的交流。沙飞给白求恩讲述中国军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感人故事,白求恩则给予沙飞人文启蒙和艺术熏陶,他们一见如故、惺惺相惜。
初到晋察冀根据地,白求恩就投入到战地救治和医院新建等工作中,每天除了开处方、做手术外,为了抓紧把松岩口村的龙王庙改建为“模范病室”,他亲自设计图纸,指挥泥工、木工改装房屋,指导木工、铁工、焊工制作各种医疗器械和设备。同时,制订医务制度,给医生、护士及护理员规定了个人职责;撰写战地医生护士培训教材,传授医疗技术;编写医疗图解手册,举办医务干部实习周。由于日军封锁严密,根据地医疗物资极其匮乏,白求恩因陋就简,亲自设计制作医疗器具,他用猪油配药膏替代凡士林,做成油纱布;用刮脸刀片代替手术刀,用竹签、废棉球代替探针,用竹片代替镊子,并自制石膏和绷带。凡此种种,沙飞先后拍摄下了《白求恩在模范病室为八路军伤员做手术》《白求恩为伤员检查身体》《白求恩和木工一起制作医疗器械》《白求恩编写师野战医院的组织与技术》,以及白求恩身着八路军军装,精神饱满、神采飞扬的《白求恩与晋察冀边区军政首长合影》《佩戴八路军臂章的白求恩大夫》《白求恩和八路军战士在一起》《白求恩和自卫队员》等感人照片。
沙飞和白求恩经常一起交流、互相探讨战场上使用哪种照相机效果最佳、战地摄影与一般摄影的区别、怎样才能拍摄又快又清晰的照片等问题。白求恩对沙飞的摄影技术深表钦佩,赞赏不已,沙飞对白求恩的艺术修养和思想见解深感折服,获益良多。
白求恩非常注重对敌宣传工作,曾用自己的相机为康复的日军战俘拍摄照片,1938年10月27日,他为两名战俘和自己的助手林大夫拍摄了一张合影《八路军军医林金亮与日本战俘伤兵在河北平山县》,反映了八路军优待战俘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日寇残暴扫荡的罪行。
当时,军区摄影记者使用的是大底片相机,冲完胶片就可以直接印制成较大的照片。可白求恩的“莱丁娜”相机使用的是135胶卷,由于根据地条件艰苦,没有放大设备,135胶卷只能印制同底片一样大小的照片。为帮助白求恩解决底片冲洗后的放大问题,沙飞和同事们一起研究,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成功地将135底片放大制作成6寸照片。白求恩同沙飞等战地摄影记者想方设法将拍摄的照片寄往延安、重庆、敌占区和国外的新闻机构,刊发在各地的报刊上,旨在让全中国乃至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八路军热爱和平、坚持抗战,救死扶伤、优待俘虏的精神。
1939年夏日,白求恩邀请沙飞一起去唐河游泳。白求恩在水中尽情地嬉戏追逐,欢快的脸上焕发出勃勃的青春活力和气息,全然不像一个年近半百的随军医生……浪花飞溅中,沙飞拍摄了《白求恩在唐河逐浪》等游泳、戏水的照片。随后,又为白求恩拍摄了坐在河边卧牛石上,以及躺在山坡上晒日光浴的一组照片,真实地记录了白求恩在晋察冀根据地紧张、活泼的战斗和生活场景。
白求恩遗嘱交代赠送相机
白求恩医术高明,但他手术时不戴橡胶手套,后来他患上败血症,就是在清除病人体内化脓伤口时,手指不慎被碎骨刺破感染细菌,又因缺少抗生素药品而造成的。
1939年11月10日,八路军战士和乡亲们抬着手术感染后病重的白求恩来到河北唐县黄石口村。第二天下午,白求恩在写给聂荣臻司令员的信中专门留下遗嘱,其中有一句“照相机给沙飞”,意指将他心爱的“莱丁娜”相机赠送给沙飞。12日凌晨,白求恩不幸去世,年仅49岁。
噩耗传来,沙飞悲痛万分,他星夜驰马,于17日下午赶到于家寨,在白求恩的遗体前,拍摄了白求恩的遗容、灵堂等珍贵的历史镜头。其中,《白求恩遗容》照片有两张,一张的场景是白求恩宁静安详地长眠在两个桌子并在一起做成的台子上,身上盖着白床单,周围摆放着松柏花圈,聂荣臻正肃立瞻仰;另一张的场景是白求恩躺在一副担架上,身上盖着他从加拿大带来的鸭绒被,头发凌乱,满脸胡须,脸颊瘦削,身后是一块缀满星星的黑布。
当沙飞手捧着白求恩馈赠给他的遗物时,不禁泪如雨下。这部相机是沙飞短暂一生中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它见证了白求恩与沙飞间跨越国度的深厚情谊。沙飞特别珍爱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礼物,此后一直随身携带,并用它拍摄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大量历史画面,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1940年1月5日,晋察冀边区在唐县军城,为白求恩举办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和遗体安葬仪式。4月,晋察冀边区军民再度集会,举办了白求恩之墓落成典礼,沙飞用白求恩赠送给他的“莱丁娜”相机拍摄了多幅珍贵照片。11月,白求恩逝世一周年之际,沙飞在军城策划举办了《纪念我们的国际朋友白求恩摄影展览》,展出他和战友拍摄的50幅白求恩工作和生活的照片,以及白求恩的摄影遗作28幅。沙飞同样用白求恩的“莱丁娜”相机,拍摄了这次影展的实况。
1942年7月7日,八路军晋察冀根据地编辑出版的第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以摄影作品为主兼中英文说明的画报——《晋察冀画报》创刊号上,沙飞精心编选了一组《纪念国际反法西斯伟大战士诺尔曼·白求恩博士》的专题摄影报道,借以表达自己对异国战友的深切缅怀之情,以及中国人民对白求恩的无比爱戴和崇敬。当时,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沙飞一度累至吐血。在放大照片时,因没有电源,沙飞把白求恩送给他的放大机,改成日光放大机,以致每放大一张相片,几乎要用一个小时。
1945年4月30日,沙飞又在主编的《晋察冀画报》第8期上,推出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专刊,刊登了包括内科、牙科、外科手术,以及为美军飞行员治疗、为百姓和战士看病等10幅照片,反映了白求恩创建的“模范医院”在不断发展壮大,它们都是沙飞在住院期间拍摄的,寄托了他对挚友的无限追思和沉痛怀念。
(作者为上海市崇明区博物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