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吕萍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年)》,“十三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最初的11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39.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8.6%。
对中国经济贡献率如此之高的数字经济,当前存在哪些困惑?未来发展需要注意点什么?围绕这些话题,本报记者对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孙克进行了采访。
跑通数字人才成长通道,
推动算力产业生态链构建
记者:任何一个领域的发展,人才培养与环境优化都是大话题。在数字人才队伍培养和环境优化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孙克:我认为既要关注高端、复合型人才培养,也要重视产业工人数字技能的培育,还要强化基础教育,跑通“基础教育—技术工人—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
具体举措方面,在高端人才领域,建议扩大数字经济相关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规模,加强职业院校数字技能类人才培养,推进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优化完善课程设置,建设高水平数字技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在复合人才培养方面,应鼓励算力龙头企业与高校、专业机构联合开发专业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员工技能方面,加强对千行百业中人才的再培训,提升其数字知识和运用技能。基础教育领域,建议将数字素养培育相关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引入人工智能、机器人等课程,组织开展编程竞赛,提升学生数字技能和创新能力。
环境建设方面,我认为重点要推动算力产业生态链构建,打造有全球竞争力的计算产业链:一是把技术到应用的产业链条理顺,从体系结构、芯片设计、系统设计、系统软件、开发环境等各个领域形成分工明确又协同灵活的局面,同时要“引进来,走出去”,不断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中的话语权;二是要加快推动开放标准建设,通过统一、规范的标准,加快计算产业的发展,让不同产业环节的衔接更顺畅。
数字产业化,元宇宙助其规模,
产业数字化,元宇宙助其活力!
记者:对于元宇宙,您怎么看?
孙克:元宇宙火爆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深刻的技术和现实背景。一方面,当前数字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基于元宇宙概念的产品普遍出现在网络游戏、网络社交、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领域中,这些数字产品正在改变着生产生活管理的方式和形态。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至今持续接近两年,元宇宙中沉浸式的人机交互新互联网形态的快速发展,能够较好地解决疫情防控期间地理隔离带来的交流交往困难。
对于元宇宙与数字经济的关系,我认为我们不能过度单纯炒概念,更要看到元宇宙中数字技术带来的社会生产新变化。
从数字产业化角度来看,元宇宙中包含的云计算、人工智能、高速网络和区块链等前沿科技,本身就是数字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元宇宙中通过单点数字技术创新融合,使得数字产业化规模有望持续扩大。
从产业数字化角度来看,元宇宙中的数字技术不仅能够赋能传统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更是催生了线上加线下融合的新型社会关系,以数字孪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手段构建的细节极致完美的仿真环境,正在深刻改变着现有生产生活管理的组织与运作方式,赋予实体经济新的活力。
围绕数据确权与管理,
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
记者:对于数字经济发展,您长期关注的角度是什么?又有哪些对应建议?
孙克:数字经济的发展,我所在的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提出了四化框架,即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和数据要素价值化。每一个方面都非常重要,我想重点说说数据要素价值化,这一点过去大家谈得相对少一些。
数据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这一点国家已经明确,并很早就做了战略部署。数据要想规模化释放其价值,必须与资本、矿产一样要确权,这是数据价值释放的关键。深圳率先开展地方数据立法,首次提出了“数据权”,在法律层面积极探索激活数据要素潜力。但整体上,数据确权尚处于萌芽期。比如我国农业土地是农民集体所有,而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可以归个人所有,在此权利属性规定下农业土地得以流转,激发广大农民生产热情。数据确权也是如此,思路要更开阔一些,是不是可以将数据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这还需要进一步统一思路。
由此我建议,研究推进数据确权和分类分级管理,探索建立符合数据要素特点的制度体系和流通平台,构建数据要素市场化生态系统,畅通数据交易流动,实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合理分配数据要素收益,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取得实质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