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健康周刊

寒冬腊月养生防“燥寒”

《 人民政协报 》 ( 2021年12月08日   第 05 版)

唐旭东

成语“寒冬腊月”,是指春节前最冷的三个月,即农历的十月(寒月)、十一月(冬月)和十二月(腊月)。这一时节木叶凋零,气候寒冷,气候具有由“燥金”渐渐转入“寒水”的特点,气候仍以“燥”气为主,而“寒”气则日渐趋盛。气象学家预测今冬将形成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我国总体偏冷的概率较大,即将来临的是一个比较寒冷的冬天。那么,在养生上这个季节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呢?

民间有“冬令进补”之说,主张人们应该在冬季“增加营养、进食滋补”,以利于抗御寒冷气候,驱寒保暖。依照中医学理论,立冬之后,天气变化上不单有“寒”,而且有“燥”,这在北方体现得更为明显。时值冬日,屋外白雪皑皑,屋内温暖如春。暖气在给人们带来舒适的同时,也会大量消耗体内的津液,加之多食属性温热的牛羊肉,容易造成脏腑内热偏盛。因此,冬季既要适当进补来御寒,也要顺气滋润来除燥。所以立冬养生,应防“燥寒”。

防燥有三“宜”

关于防燥,应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宜气机舒展。入冬天气收藏,而“燥”气收敛、“寒”气凝滞,皆容易使人体气机结聚,所以部分地方的饮食有以下传统:在立冬以后,选择吃有“理气、通气”特点的食材如白萝卜、大葱等来顺气行气。譬如南京的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南方湿冷,一到立冬,餐饮时吃点生葱,不仅可以激发阳气、温中助阳以御寒,而且顺畅气机有利于更好地进补。北方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之说,萝卜可清热化痰,消积导滞,可清理胃肠积滞,解除冬日“内燥”,实乃冬季养生佳品!此外,日常的保健运动对气机舒展十分有益,每日小幅度、慢节奏的有氧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广播体操、瑜伽、梅花桩等,来导引气血流通,帮助脾胃消化和机体代谢。

第二,宜饮食滋润。冬寒袭来,中老年人和儿童对于季节更替带来的变化会更加敏感,对免疫力相对较低的人群而言,饮食滋润就显得很重要,尤其北方供暖城市中,室内外温差变化较大,自身免疫强健才能更好适应外界环境变化。饮食滋润,可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食材新鲜、种类丰富、营养均衡;二是要多饮汤品,应对环境湿度降低带来的不适;三是可以适当服用膏方,健护脾胃、补养气阴,既可以滋养除燥,又有助于保元扶正,达到增强机体抗病的能力。

第三,宜心情顺畅。立冬以后,自然环境开始变得荒凉、萧瑟、色彩单一,人们也由于天气原因而减少室外活动,这容易加重气机的郁滞和情绪的抑郁;加之高能量饮食的摄入,能量淤积、代谢失调会催生人的烦躁情绪。尤其对有习惯性便秘的中老年人,秋冬进补极易加重便秘的程度,产生烦躁不宁的状态,需要及时就医。对于入冬后出现烦躁或情绪抑郁的情况,建议及时到中医院就诊,由专业的中医专家辨证施治加以调理。此外,用室内的花草、绘画等装饰来调节情绪,以煮食鲜梨蜜水、百合红豆粥等饮食调节来养阴润燥,都是有益的自我调节。

御寒,养阳为先

入冬以后寒气渐盛,人体要维持周身温暖,需要消耗更多的气血,所以冬季时要保养精气、长养阳气。《黄帝内经》有载:“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强调在寒冷时节要保养阳气,才能维持健康的稳态。御寒,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

其一,宜日常保暖。日常通过增添衣物来保暖防寒,要讲求“先躯干,后四肢”的原则,在躯干保暖的基础上,增加对肢体关节的防护。通过饮食维持身体热量均衡,则要依照“量出为入”的标准,也就是在饮食摄入和体能消耗间找到平衡,避免忍饥耐寒和少动多食。

其二,宜作息规律。“不熬夜”本身也是保养阳气的重要内容。白天阳气因精神活跃而消耗,到夜晚保证机体充足的休息,是气机正常运转的基石。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晚间休息时,应保障卧室供暖,但不宜太热,温度偏高则代谢加快,精神易浮躁,而致睡眠不够深沉。

其三,适当进补。《摄生月令》中谓“孟冬,谓之闭藏……勿犯冰冻,温养神气”,温养指用温性的食物和药物补养。立冬后,一方面要注意保暖,另一方面,也可适量进食补品。补品应以温养气血、补肾填精且阴阳平和的中药复方为主,配伍精当。譬如食疗,西部地区有冬日喝附片羊肉汤的风俗,羊肉甘温,配合辛温的附子,可补肾、健胃、强腰膝,但附子为有毒中药饮片,可以当归、生姜代之,即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名方当归生姜羊肉汤。

此外,对不耐寒冷、夜尿频多的老年人,也可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具有温补作用中成药如桂附地黄丸或者膏方等调补。这里多说一句,京内各大中医医院均开设有膏方门诊,因人施补,一人一方,加工成方便面调料状,一料药大则百余小袋、小则六七十小袋,根据需求个性化定制,方便冬令进步,对于老年人尤为适宜。

2021-12-08 唐旭东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6326.html 1 寒冬腊月养生防“燥寒” 16,32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