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艳
在李世江的办公桌前方,摆放着两张证书,一张是“高纯晶体六氟磷酸锂关键制备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张是公司党委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这两张证书,让我们方向明、决心大,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儿,奋斗不止。”在李世江的带领下,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多氟多),数十年来专注于无机氟领域、电子化学品、锂电池及其材料等领域研究,在六氟磷酸锂、半导体行业关键材料电子级氢氟酸等新材料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并国产化。
提到六氟磷酸锂,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其实它与人们的生活休戚相关。无论是满大街跑的电动汽车,还是人手一部的手机,其锂电池的关键原材料就是六氟磷酸锂,它也是多氟多的主打产品。
李世江1968年入伍,1973年退役。离开部队后他从产业工人做起,1994年出任一家氟化盐企业的厂长,面对少技术、缺管理、人心散的现状,他毅然挑起重担,带领企业当年实现扭亏为盈。
2006年,李世江获悉六氟磷酸锂每吨价格高达100多万元,生产难度高,技术为日本企业垄断。那年夏天,李世江来到日本东京,渴望到一家在制造六氟磷酸锂方面卓有成效的日本高科技公司看一看。然而,已经约好的见面变成了闭门羹,他们告诉李世江,六氟磷酸锂技术要求特别高,不仅需要严苛的生产环境,还需要很高的人员素质,中国人做不了。
“这无疑就像一记耳光打在我脸上。”嵌入骨髓的军人情结和不服输的劲儿头,让李世江迅速投入“战斗”,多氟多立即成立研制小组,查阅资料、向专家请教、摸索焊接制作……八年时间里,无数次实验,数千个日夜坚守,多氟多终于打破国外垄断,迈出了六氟磷酸锂产业化的步伐。
这个过程可谓是国家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历经八年攻坚克难,李世江深刻明白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我真正体会到‘做小生意靠朋友、做大事业靠敌人’这句话的内涵,越是封锁,越是能激起我们的斗志,越能让我们在科技方面下更大决心。”李世江说,中国企业家要奋起、要有雄心壮志,要想办法解决“卡脖子”问题。
多氟多自主研发生产的六氟磷酸锂产销量居全球第一,不但替代进口,还大量向国外出口,价格也从100多万元一吨下降到最低时不足10万元。
北京化工研究所一位老工程师曾含泪对李世江说:“你没做六氟磷酸锂的时候,我每年要到日本3次,说好话、花高价还不肯卖给我们;你的六氟磷酸锂做出来以后,日本人每年来我这3次,给我说好话,让我用他们的产品。你让中国人挺起了腰杆!”
创业数十年,多氟多始终将创新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介入半导体新材料领域,是李世江的又一举动。经过长达近10年的研发,多氟多深入研究芯片行业用原材料,开发出电子级氢氟酸生产新工艺,有力支撑了国家关键原材料的国产化和供给安全。
今天,多氟多走出了一条“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创新发展道路,拥有专利700余项,是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主持制订、修订100余项国家行业标准,是国际ISO/TC226氟化盐工作组的召集单位。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非常好的时代,国家‘双碳’战略和数字化浪潮带来的双重革命将加快产业升级,助力我国能源变革和产业变革。”李世江说,只有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企业才能在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勇立潮头。
据了解,由多氟多牵头的“氟基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已被列入河南省产业创新的重大平台,于日前正式揭牌。“如果说实验室是完成了‘从0到1’的原始突破,产业研究院则要完成创新接力,打通‘产学研用’通道,实现‘从1到10到100’,将创新成果商业化、产业化。”李世江希望多氟多继续为我国“卡脖子”工程贡献智慧。
自创业伊始,多氟多把红色基因和创新基因深度融合。作为一名老党员,李世江始终坚持“听党话、跟党走”,实施“红色”人才培养工程,把退伍军人培养成企业生产经营的技术骨干,把企业生产经营技术骨干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培养成企业经营管理人员。
多氟多对退役军人高看一眼、厚爱一分。“部队是大学校、大熔炉,经过大熔炉熔炼过的人,都有为人民献身的大无畏精神。”李世江说,脑袋掉了就是碗口大的疤,流血就是胸前带了一朵大红花,多年来,我们把这种奉献精神融化在血液中,就有了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
“我们每天在感动着别人,也在感动着自己,退役军人要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增强自豪感,只有站在这个高度,才能用担当和忠诚赢得社会尊重。”今年已经72岁的李世江说,如果国家需要,我还是要上战场的,我依然是一名先锋战士,永远为国家、为人民冲锋陷阵。
由退役军人事务部思想政治和权益维护司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