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
近年来,安徽省舒城县充分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铸魂作用,增强文化自信,增加文化供给,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推动乡村文化全面兴盛,文化“软实力”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满足需求
打通基层文艺和群众的
“最后一公里”
冬日暖阳高照,舒城县南港镇梁祝文化广场,涌来了一批批群众,他们正在欣赏传统庐剧《小辞店》《商林归天》《王小过年》等,广大戏迷们如痴如醉。来自老岭村的70多岁村民刘大群说:“这真声声入耳,锵锵传情,好久没听到这样悦耳的庐剧了。”
这样的文化演出,在南港镇几乎天天都有,让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南港镇文联主席金荣生介绍,自南港镇文联成立以来,挖掘文艺人才,成立了戏剧协会、摄影协会、书画协会、作家协会等文艺组织,定期开展活动。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魂。为了充分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今年以来,舒城全县全面推行乡村文联建设,出台了《舒城县文联深化改革方案》。全县21个乡镇和1个经济开发区分别成立文联组织,配备工作人员和办公场所,同时,具备条件的村,如山七镇梅坊村和阙店乡转水湾村成立文联工作站,将“文艺为民服务”向基层延伸,打通联系基层文艺人才和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徐荣军是山七镇的一名“90后”工作人员,主动报名参选乡镇文联主席。他开玩笑说:虽然年纪轻,但我思想老,对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兴趣。当选文联主席后,他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富有传统特色的文化活动,如书法赛、红歌合唱、戏剧表演等。为了把文化服务向村里的“毛细血管”延伸,他建立起来一支以优秀文艺家领跑、以文艺工作者为骨干、以文艺爱好者为基础的“文艺网格员”队伍,开展网上互动、网下活动,以“线上网络+线下网格”的工作机制,加强了与创作一线的文艺工作者,特别是新文艺群体、青年文艺工作者的直接联系。
在乡村振兴中,“文艺网格员”发挥了极大作用。山七镇文联副主席兼网格员施申财多次组织为群众送书法、送讲座等活动,他的这一义举深得广大群众的欢迎。有人在网上留言:网格员是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是繁荣乡村文艺的“操盘手”。
“转水湾文联工作站是我的娘家,我要为娘家争气。”说这话的是阙店乡转水湾文艺工作者梁小军。作为一名退休教师,他决定把村里的香椿搬上银幕,为此,他在村文联工作站的支持下,深入生活,采访了不少香椿农户,目前正在创作中。村书记兼工作站长的赵厚年说,我们文联工作站就要创造条件,挖掘和培养乡土文化人才,为乡村振兴增添文艺的力量。
因地制宜
民间文化“大有可为”
“小院庭深,万千景色看不尽;内藏乾坤,美好乡村出院来。”这是人们对舒城县广泛开展的“文艺小院”建设的描述。
舒城县民间文化底蕴深厚,是公学始祖文翁的故里,是宋代白描始祖、宋画第一人李公麟和三国名将周瑜的故乡。自古以来,这里的人们好风雅,善能文。
“挖掘民间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这是一篇大有可为的文章。”舒城县文联主席张克武深有思考。
为进一步推动民间文化建设,该县在文化底蕴深厚和有特色民间文艺资源的乡村,利用闲置农舍、校舍、文化场馆、活动中心等场所,设立了文学、美术、书法、摄影、戏剧、音乐、舞蹈、民间文艺等各种类型、各具特色的“文艺小院”,为群众休闲娱乐提供去处,为文艺家服务基层、联系群众搭建平台。
爱莲说文艺小院是该县最具影响的文艺小院,它坐落在文翁故里的春秋乡文冲村,小院内建有文翁研学基地,文翁研究会的成员定期在此开展文翁研究座谈,交流文学创作心得,并对文学爱好者开展文学培训活动。
“在这里我得到了文学的启蒙,我要用我的笔书写家乡的美好,书写千千万万乡亲投身乡村振兴的火热场面。”刚从爱莲说文艺小院走出的青年作家陈小刚满怀信心地说。他说,越深入越热爱,乡村振兴是他书写不竭的题材。
花团锦簇的花世界文艺小院,一阵阵悠扬的古筝声远远地传来。信步前去,只见花丛中,古筝老师正在熟练地弹奏,几十个儿童拨动琴弦,专心致志地练习。原来,这是县城文文幼儿园古筝老师束健文的教学课堂。每周她抽出半天时间,为乡村的儿童免费培训古筝。她深有感慨地说:“传统文化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文艺小院给我们提供了舞台,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孩子传授传统文化,从小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这里是我的烙画工作室,欢迎大家前来指导。”每天,徐大玉都要在朋友圈晒他的工作室。他至今仍激动于县文联授予他名家工作室称号,不仅县文联安排专人给他授了牌,还上了电视。
名家藏于野,乡村,其实也有很多文艺名家。为充分发挥文艺名家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从今年开始,该县开展了第一批文艺名家工作室申报、评审、授牌活动。张克武介绍,名家工作室按照艺术类别分为文学创作类、书法类、美术类、音乐类、舞蹈类、戏剧类、曲艺类、摄影类、民间工艺类等9大类,分个人独立工作室和综合文艺工作室。目前已授牌“文耀辉书法名家工作室”“徐大玉烙画名家工作室”“宋志发公麟学术研究名家工作室”。
“我谈不上名家,但我会努力做好公麟学术的传播、发扬,为乡村振兴贡献我的绵薄之力。”宋志发谦虚地说,他每周举办一次公麟学术讲座,只是希望把毕生研究成果与大家分享。
传承创新
打造乡村记忆最美“相册”
“七门堰村是千年古村落,其境内的七门堰水利工程是汉代修建的,曾一度与都江堰齐名。”说到古村落的保护,干汊河镇党委书记孙祥来了兴致。他表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将加大古村落的保护力度,从“大拆大建”向“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转变,使古村落葆有时间的色彩、人情的温度,让蕴含深厚历史文化的古村落在新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
古村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保护好古村落是弘扬乡村主流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舒城县扭转“新旧”对立的乡村建设观,将乡村现代化功能的提升与历史文化保护有机结合,为乡村记忆留下文化载体。
“我们充分尊重乡村的个性和传统,聆听村民的声音,给予乡村社会以充分的话语权和自主权。”说到古村落的保护,该县住建局党组书记程增柱说。
千人桥镇五里桥村、棠树乡三拐村、桃溪镇红光村……一个个村史馆建了起来,村民们了解了村史的脉络、村上的名人轶事,都直呼里找到了根,感受到了祖先一路艰辛发展的历程,表示一定要继承祖先闯与创的精神,把家庭经营好,把村里的事业发展好。
红色资源是赓续红色血脉、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力量。舒城县作为革命老区,当地广大群众对红色文化有着自觉的保护和传承。高峰乡是新四军四支队当年活动的主要根据地,为修建新四军四支队旧址和建立纪念馆,要搜集整理过去的文物。征集活动开始后,广大群众表示出了非常高的热情,他们把珍藏多年的文件、文献,民间的红色家书、立功受奖喜报、奖状、烈士证书、光荣牌匾、革命历史照片等纷纷捐献出来,把革命标语、革命歌曲民谣和口口相传的革命故事等,精心整理再向乡里上报。
80多岁村民刘太平说,当年亲眼见到新四军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回想起来仍惊心动魄,“他们的精神就是我们的传家宝,我们一定要继承发扬好,建设我们的美丽乡村,烈士有灵,应会含笑的”。
乡村文化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振兴。舒城县委书记张秀萍表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要把全县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团结起来,让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作者系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文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