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学术家园

人类精神的审美特性及未来展望

《 人民政协报 》 ( 2021年12月13日   第 09 版)

作者:庞井君

当今时代,面对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剧烈转型,人的存在和命运受到严峻挑战,并开显出无限的可能性。各种复杂现象、矛盾和冲突纷至沓来、纵横交错,旧的理论框架和思维范式不断受到冲击,回应乏力。回到事物的本体、本质和本源成了我们解释和解决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根本路径选择。从人学角度看,人是物质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的复合体。我们可以从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等不同的学科维度对人的物质存在和社会存在进行分析和研究。而作为精神存在,在我看来,人类精神结构主要由日常感知、科学认知、审美感受和精神信仰四个部分构成。人和世界万物一样都是一种有限性的存在,但人与动物不同,不但能意识到这种有限性,而且不满足于这种有限性,于是追求终极、永恒、绝对、总体便成了人类精神活动的根本价值向度。日常感知是人类精神体系的根基和土壤,具有源初性、丰富性、鲜活性、经验性和共识性,是紧紧依赖人的感官和日常交往而展开的精神活动,是停留于有限范围的源初精神活动。科学认知是人类文明演化和精神发育的重要成果,是依赖理性分析、实验观测、逻辑思维、理论建构而展开的精神活动,具有对象性、抽象性、逻辑性、反思性和可证性,是不断突破既定的有限性而抵达新的有限性的精神活动,科学使人类精神王国的疆域和知识容量不断拓展。精神信仰主要源于人对自身命运的审视和对外部世界无限性的渴望与希冀,是撇开了有限性存在直达世界本体、总体、终极和永恒的特定精神活动方式。审美感受不但是人类精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非常独特的精神感受方式。它区别于感官方式、理性方式和信仰方式,通过有限把握无限,具有鲜明的精神品性和不可或缺的生命价值。

与日常感知相比,审美感受同样依赖于感官活动,但它绝不停留于感官表层,而是深入人类精神深处和世界存在的远方,凭借生动的感官和具体的形象去体悟、感受世界的深远、广大、神秘和美妙。与科学认知相比,它同样是人类生命土壤上开出的美丽的精神花朵,但它以非理性、非逻辑、非抽象、非计算的方式把握世界,具有感受性、直观性、超越性、非对象性。与精神信仰相比,它同样是指向超越、永恒和无限的精神方式,同样具有一定的神秘性、神圣性和神奇性,但它不能离开生动的感官和鲜活的形象,不能撇开人类生命活动的有限性视域。感官和形象是人类审美感受抵达世界本体的桥梁和纽带。

审美感受处于人类精神这样一个浑融、叠加、交互的复杂结构之中,既不能将自身淹没或化约于其他组成部分之中,也不能取代日常感知、科学认知和精神信仰。只有与它们平衡发展、和谐共处、和而不同,才是人类审美感受体系健康发展之路。

从历史看,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形态基于不同的环境和条件,对人类精神成长有着不同的侧重和优长贡献。大体上说,自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代开始,源于古希腊的西方文明侧重发育了人类精神结构中的科学认知体系,印度文明则侧重发育精神信仰体系方面,而中华文明则深入开掘和发育了人类的审美感受体系。中国是举世公认的文学的海洋、艺术的王国、诗歌的天堂,其日常感知、科学认知、精神信仰也深深地受到了审美感受体系的浸染和塑造,整个民族精神和文明样态极具审美特性。但这样一种精神构成也有一个巨大的缺陷,突出表现是科学认知体系发育不足,由此造成在剧烈的文明冲突中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因而,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主题便是高举“赛先生”旗帜,大力发展科学。时至今日,这个历史任务并未彻底完成,却又遭遇了全球化时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对人类整体命运深刻挑战这个历史难题。困难不但在于问题和矛盾的迭代效应和选择悖论,还在于这个危机和挑战指向了世界本体和人类主体。一方面精神存在必然要外化为物质存在和社会存在,并以自身的力量塑造现实和重构未来。比如科学认知外化为技术,精神信仰外化为“巫术”,审美感受外化为艺术。特别是现代科学造就了一套全新的工具系统、技术系统和操控系统。人的个性、人的价值、人的命运日渐淹没于这个物质技术海洋之中,出现同质化、单向化、机械化、异化等趋向。人类的审美感受能力在物质消费、工具技术的冲击和操控下也在迅速退化,国民的审美素养亟待涵养和提高。另一个方面,现代科学正以惊人的速度分别从物理、生理、心理各个层面深入到主体内部,解构主体乃至重构主体,造成了价值主体的危机。传统意义上的人类价值体系正面临着裂解、颠覆和异化的危险。

现时代科学技术对人类审美艺术的深刻影响是总体性的和本体性的。当前最突出的标志是两个:一个是人工智能,一个是众说纷纭的“元宇宙”。对于人类审美艺术而言,从目前发展趋势看,随着脑机接口、纳米技术、信息技术、高级算法、基因编辑等技术的迭代升级,随着通用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的涌现,今天人类在技术操作和工艺制作层面的“艺术形式”都可能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在可预测的将来,人类内在的、体验式的、独特的生命感受系统虽会受到技术的冲击和挤压,但还不大可能被机器所替代。所以应对科学技术的挑战,大力发育人类审美感受系统,是未来人类精神结构健康平衡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元宇宙”是用一种新的概念标示早已产生的“虚拟世界”。上世纪英国思想家波普尔曾经提出了产生广泛影响的“世界3”理论。现在看来,随着现代物理学和信息科学的进一步发展,随着视听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卫星技术、材料技术等的不断演进,人类生存的世界极有可能在波普尔所说的世界1(即由物质和能量构成的客观世界)、世界2(主观知识世界,即人的精神世界)、世界3(客观知识世界,即人类精神产物的文化符号世界)基础之上,再加上一个世界4,即由电子信息所塑造和呈现的“虚拟世界”。以“元宇宙”为标志的世界4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又一个新时空,充盈着无限的魅力、丰富的想象和价值可能。可以说世界1给人类审美感受提供了现实基础。世界2孕育了审美感受的主体系统。世界3使人类审美感受的外化呈现、制作、传播成了社会的现实。世界4将使人类审美艺术获得新的无限广阔空间。四个世界交融叠加、汇集激荡、生生不息,将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涌出前所未有的审美艺术形态和异彩纷呈的文化景观。这是一场深刻的精神革命,我们正处在这场革命的前夜。一切都在情理之中,一切都将出乎意料。

(作者系著名文艺评论家)

2021-12-13 庞井君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6555.html 1 人类精神的审美特性及未来展望 16,55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