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学术家园

考古学的魅力

《 人民政协报 》 ( 2021年12月13日   第 11 版)

▲齐东方

▲发现吐蕃墓室口现场

□主讲人:齐东方

主讲人简介:

齐东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唐时期的考古、历史、文物、美术的教学与研究。出版学术专著《唐代金银器研究》《隋唐考古》《我在考古现场》等20余部,发表各种论著200余篇,主要包括墓葬制度研究、金银器研究、马具研究、玻璃器研究、丝绸之路研究、唐代陶俑研究和吐谷浑余部历史的研究,另有文化普及类文章百余篇。曾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奖励。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重大课题“汉唐陵墓制度研究”“边疆考古研究”“古代中外关系史:新史料的调查、整理与研究”等课题。

编者的话:

今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1921年秋,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的仰韶村遗址第一次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百年来,中国考古事业在考古学家的辛勤耕耘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考古热”,更是让考古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什么是考古?考古学家是如何进行工作和探索的?日前,齐东方教授在中华书局主办的“考古是什么——《我在考古现场》新书分享会”上,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本版在此编发,以飨读者。

考古是什么

什么是考古,就像回答“什么是语文”“什么是数学”一样,看似很容易,却又很难说清楚。考古就像是一场无法确定答案的解谜游戏,我们从前人在遗迹中留下的蛛丝马迹,去推测出土器物的功用,尽可能去还原古人生活风貌。考古学最大的魅力在于发现。

《我在考古现场》是我多年来进行考古发掘和调查考察的一些亲身经历,但考古究竟是什么呢?如果想用一句通俗的话把“考古是什么”讲出来,既容易,也不容易。我想引用德国学者C·W·西拉姆在其《神祇·坟墓·学者》中的一句话:“一个优秀的考古学家,是让干涸的泉眼恢复喷涌,让被人忘却的东西为人记起,让死去的转世还魂,让历史的长河川流不息。”这句话说得非常好,它不是定义,只是一种形容。也可以有别的形容,比如从青铜陶瓷中寻找扑朔迷离的历史,从秦砖汉瓦中寻找激情燃烧的岁月,但是这个寻找过程和研究历史就有很大差别了。寻找和发现总是让人有一种期待,这种期待会让人兴奋,这只有考古学者才能够体会。

可以说,考古是一个最开放的学科,因为它和各个行业都有关系,比如最近三星堆的发掘,现场除了考古工作者,还有物理学、化学、医学等专家,以及各种各样先进设备。考古的魅力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铲会发现什么,总有一些东西在等待着你。未知,对人们本身就是吸引力,这是考古学的一个特点。考古学既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也需要富有想象力的形象思维。

考古本身就是历史,因为它就是研究历史的,只是和传统的研究历史有所区别。传统历史研究是根据文献来研究,考古是根据实物来研究,但实际上现在不会分得特别清楚,比如考古学者当然要利用文献;做历史研究的人,如果有了考古新发现,也会依据实物。只是一般做历史研究的人,首先会对史料进行辨伪;考古是读“地下”这本书,根据的是实物。没有实物作为证明的历史是不生动的,通过考古发现再结合历史文献,历史变得有视觉,有触觉,有听觉。像编钟,人们甚至可以听到两千年以前乐器演奏出来的声音。

考古的工作

很多人都看过秦始皇兵马俑的宏大场面,但不一定能想象到考古的现场。在考古现场,每一个残片、甚至残片摆放的位置,都是考古工作者不能错过的,只有这样,才能复原出兵马俑那样壮观的场面,才能完整地解读它们。

发掘之后,就要进行复原工作。比如,破碎的陶片也许能够复原出器物来,但如何复原,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技术含量不算太高,但非常熬人。首先要按照陶片的质地、颜色等进行分类,因为具有同样颜色、同样材质的陶片,可能属于同一件器物。按照这种分类把陶片聚集在一起,最后有可能会复原出一个器物来。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十分不容易,因为有的器物会有几百个残片,而且在考古现场,很少能见到完好无损的器物。

再比如,曾侯乙墓的编钟,如何复原呢?还要按照当时的摆放位置能够进行演奏。所以在发掘的时候,每一件器物的出土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考古的历史

中国考古学什么时候开始的?就研究古器物来说,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孔子到鲁桓公之庙,看到一种叫欹(qī)器的东西。不盛水时,只能斜着放;装一半水,就能正着摆放;水太多,它就翻倒了。然后孔子根据这个器物,生发出做人的道理,即万事都要适可而止,切不可过分。汉代也有人研究器物。到了宋代,“金石学”或称“古器物学”出现,这可以算是考古学的前身,也非真正的考古学。真正的考古学,来源于国外。

今年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河南举行,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纪念中国考古百年。会议期间正式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属于三国时期到隋唐的考古发现一共有9项。有人可能会问,著名的何家村遗宝怎么没有入选呢?这就涉及到我所说的考古。何家村遗宝尽管极为重要,但它不是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得到的,是村民盖房子时发现了一个窖藏,之后考古队才去的,可能它的很多信息就没有了。举个例子,比如有一个罐,上面有墨书题字,说这个罐里装的有琉璃等。村民发现的时候大伙儿都想看,所以就给拿出来了,考古专家再来看,也不知道哪个是在罐里面的。因此那么重要的东西,但却不是科学考古发现,没有入选是有道理的。所以说,研究古代文物,不等于考古。

而金石学也不是考古学,就像炼丹学和现代化学、采药学和植物学,都有点关系,但不一样。

在田野寻找历史的答案

考古一定要进行科学的田野发掘。这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的学问。一个能称得上考古学家的人,一定是会发掘的人,因为这是获取古代资料的重要途径。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属于“特种部队”,它需要一些技能,需要在田野、在大地寻找历史的答案,就必须得有一套理论方法体系和技术手段。

中国考古学的真正历史只有100多年。从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开始,考古开始作为一个学科出现。安特生学的是地质学,并进行了很多实地调查。安特生把实地调查的技术和理念带到了中国,更直接主导了仰韶遗址的发掘,因此被称为“仰韶文化之父”,他改变了中国近代考古的面貌。中国人自己主导发掘的有安阳殷墟,就是发现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地方。仰韶文化的发现和殷墟的发掘,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作为一门学科开始出现,这也是走向田野发掘的开始。

发掘为什么重要?田野考古获得的古代文物,首先要知道它准确的出土地点,再清晰它出土的环境以及器物的摆放位置,比如是在墓葬里,还是其他地方,以及相关器物是如何组合的,等等,这些都有不同的含义。

比如,洛阳金村八座周天子墓,墓葬中文物数量之大、器形之精美令人惊叹,但他们都成了异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即使加拿大的博物馆用了12年的时间,根据所有的原始记录,试图将金村文物进行分类,它们也无法得到复原了,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刚才讲到安特生和安阳殷墟,在20世纪初,中国考古界发生的几件大事中,其中一件就是甲骨文的发现。最开始是因为在药铺里面发现了龙骨,说可以治病,后来就去找,究竟在哪里出现的,最后找到了安阳,找到了殷墟,这才有了考古发掘。

还有,当年修陇海铁路就在北邙山下,这里是古代墓葬最多的地方。中国有一句俗语,说人最幸福的是什么呢?是“生在苏杭,葬在北邙”,所以北邙的墓地堪称无立锥之地。修陇海铁路的时候,发现了很多古墓,引起了全世界关注,甚至一些古董商都来了。这些事情之后,人们对科学探索古墓产生了兴趣。再加上,史学界还出现了疑古派,他们认为文献记载的东西不太可靠,所以大家就把目光移向了田野。这些重要的事件,便催生了考古学的诞生。

从英语词汇“archaeology”翻译过来的“考古”一词,和宋代的金石学是完全不同的学科。一门学科,要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和特定的研究对象,金石学不仅没有,而关注更多的是带有文字的文物,这是不一样的。因此,20世纪20年代以后,北京大学成立了国学门,出现了考古研究室。中研院有个考古组,北平研究院也成立了考古组,都是过去做历史研究的,这就叫走出书斋,面向田野,从正经补史到重建史学,特别是中国的上古史。

说到器物组合。我们看到,博物馆中有很多鼎,都是孤立地放着,其实在发掘的时候,很多鼎都是放在一起。《周礼》规定,不同的身份,祭祀时需要鼎的数目是不一样的,比如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经过考古发现,没有被破坏的墓葬中,这些东西都是整套的,大大小小不一样,而且摆放的位置也不同。比如,我们自己家中东西摆放的位置,可以显示出我们的生活习惯,而墓葬也一样。只有通过考古发现,标明哪个器物在哪个位置,才有可能真正了解当时人们如何工作、如何生活等,所以考古发掘非常重要。再比如,古代有的女性有簪,发掘的时候就在头骨附近,还是插着的状态;还有出土过的是一整套女性化妆用具,放在一个漆盒里面,虽然漆盒腐烂得只剩下痕迹了,但位置没有变,而且化妆用具都在里面放着,根据它的痕迹,我们知道,古代女性化妆都用哪些东西。

考古发现中不明白用途的器物有很多,但考古发掘能够提供一个很重要的线索。比如镯子,在唐代叫臂环,考古发掘时发现它是直接戴在手腕上的,虽然我们看到是骸骨,但清理的时候就会知道一直戴着。有意思的是,有的不是左右一边戴一只,而是两个戴在同一只手腕上。通过发掘,对我们研究古代女性的梳妆打扮、装束用具,甚至首饰戴法有着重要意义。如果只是一只单独的臂环,可能就不会知道它是什么,但和人结合起来,就完全不一样了。

考古发现还有一个重要性,就是给今天的人们更多参考资料。比如,人们经常说,唐人以胖为美。可事实是这样吗?目前考古发现了很多墓葬,里面有很多俑,把所有墓葬出土的女俑全聚在一起,然后进行数量统计,发现瘦的多。再按照时代的不同排列,唐朝300多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时尚不一样,分期之后发现,胖女俑都集中在同一个时期,那就是唐玄宗时期,所以可以说,唐朝可能在某一个时期以胖为美,而其他时期还是以清瘦型居多。而女俑也有一个由瘦到胖的演变过程,因为胖俑比较好看,所以当时印刷物及出版图录,总爱把胖俑印上去,时间久了就强化了人们的这种认识。但考古发现并不支持唐朝以胖为美这种说法,至少是不严谨的。如果说某一个时期、某一部分人是以胖为美,这倒有可能。这就是考古发现所提供给人们的参考资料。

所以,考古发现很重要。比如宋代出土的碗,不仅漂亮,还有各式各样的,银的、瓷的等等。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是来喝茶的,但经过考古发现,在宋代,碗和壶是在一起的,而且壶是装在碗里的。再看当时发掘的墓葬壁画,夫妇对坐,有人伺候,中间摆放着的壶碗叫温碗,这带给我们很多信息。我们知道,宋代人是喝热酒的,看到这个器物,我们就能把宋代人喝酒的场面复原,由此可以想象宋代人的生活。如果不是考古发现,很难知道这些。

还有一种器物叫梅瓶。考古发现,梅瓶最初的用途和插花没有任何关系。明清时期把梅瓶用来插花,作为室内装饰,而实际上最初它是装酒的,是和一些喝酒的东西在一起。1983年,广西桂林发现一个明朝墓,其中就有一个梅瓶。梅瓶出土时,其瓶盖是用糯米浆和石灰膏密封的,打开之后里面还有酒,而且还有三只没长毛的小乳鼠和一些中草药。这只梅瓶装的是一种当时配制的药酒,发现时有两只瓶,一只坏了,这只完好无损。陵墓的主人是明朝靖江温裕王,查文献可知,他19岁时就去世了,据考证,乳鼠酒有强身健体之效,可以想象他当时身体并不是很好。所以,由此可见考古的重要性。

考古学的基本概念

地层学

考古和读历史不一样,读历史只需要书就可以,而考古还需要工具。

考古最重要也是最传统的且一直都在使用的工具,一个是洛阳铲。这是中国独有的,用它可以钻探,能够探到古代遗址,包括墓葬。那如何探呢?如果一个地方是遗址,那么它就有不同的深度,就会埋藏一些文物,不同的地层有不同的文物,当用洛阳铲往下探的时候,一层一层把土掘开,在多深的地方土的颜色大概是什么样、包含什么文物差不多就清楚了;然后把面积探出来,再进行发掘。洛阳铲是现在考古最主要的一个工具。

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等,只能探测到遗址这个位置的地下与正常的土地下面不一样,但探测不到每层土质、土色以及不同的包含物等内容。随着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洛阳铲也会向全世界推广。近年来,已经有很多外国考古专家接受洛阳铲,可见,洛阳铲很重要。

在考古工地,我们会发现,经过钻探开掘的工地都是一层一层的。为什么要画出这些分层?这是因为不同颜色的土质和土色里,有不同的包含物,代表着不同的时代。用洛阳铲刮,就是要找剖面和平面上那些不同的东西。比如,在某处考古工地,汉代人在此地待过,会留下一些东西;唐朝人来了,也会留下一些东西;再到宋代人来了,还会留下一些东西。到了现代,只要用铲一探,就知道哪里是宋代地层、唐代地层、汉代地层,而每一地层出土的文物,就属于那个时代。因此,地层学很重要。

考古所使用的第二个工具,是手铲。铲子不大,但却是最常用的。它的作用是刮土层,不管是剖面还是平面,都是一样。

不同的土层代表不同的时代,越上边的土层时代越晚,越下边的土层时代越早。最上边的叫耕土层或扰乱层,因为每年耕种,什么东西都可能有,但是被扰乱了,基本上没有太大价值,只能判断出这个地方有遗址;接着底下是没有经过扰动的,有人类活动的叫文化层,再往下叫生土层。发掘时把耕土层(扰乱层)去掉之后,一刮就露出了一个东西,会发现这个地方土的颜色和别的地方土的颜色不一样;如果在剖面上看还会发现,这个地方的土可能是后叠上去的,时间稍晚。挖下去发现,这是一个墓。这就是田野考古,根据土质土色来确定文化层,确定遗迹,然后进行发掘。

类型学

什么是类型学?类型学又称标型学、器物形态学。就是把器物按照用途、制法、造型进行归类,然后根据这些形态的差别排列出来,再参照地层,了解它们的早晚序列和各种各样的关系。

比如发掘出来的东西很多,首先要做一个分类,哪些是炊器,哪些是饮食器。在同类器物里,再按照形状的不同排列出来,这时就会发现,同样是罐,可能有胖瘦、不胖不瘦之分,这其实就是类型学,它解决的是时代早晚问题。

比如鬲(lì),是一种炊具,用来做饭。从商代到西周晚期,它是有变化的。同样一种炊器,它的形制不一样,这说明人们做饭的方式不一样。鬲有三条腿,底下点火,里头煮饭,如果底下三足太小,就不能点火。参照不同时代的形制,可以得知人们在不同时代做饭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器物的变化,能说明很多问题。首先是时代的早晚,其次是排列出不同形制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是什么就是考古学发掘、整理、排列之后所需要研究和解决的。

还有一个概念,就是人们常说的考古学遗存。它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遗迹,通常是指不可移动的;二是遗物,就是博物馆中人们所能看到的,都可以称为遗物;三是遗痕、痕迹。

特别是遗痕。举个例子,比如何家村遗宝,这批东西特别重要,但它是什么时候埋的呢?人们一般推测是战乱时期。何家村遗宝一共是两个大陶罐,里边装了很多东西,还有一个银罐。我们在整理的时候发现,有利器把银罐弄变形了,盖子也变形了,为什么呢?就是人们在慌乱中,把一些值钱的东西都放到银罐里,为了不让盖脱落,故意用利器把它砸到变形,这样里边的东西不会散落。这些遗痕,可以使考古学家断定,这一定是战乱时期紧急状态所导致的,不然谁舍得把银罐给砸了呢!在唐朝,一个九品官,一个月的俸禄是0.3两白银,那这一个银罐能值多少钱可想而知,哪能随随便便就毁了呢!所以一定是突发状况才让人们不得不砸罐变形。

遗痕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它可以把很多遗迹组合起来。比如,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长安(今西安)是首都,也叫西京,还有东都洛阳。武则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洛阳度过的,唐高宗开始之后很多的皇帝也在洛阳度过,这是为什么呢?一开始定都在西安,却偏偏总待在洛阳呢?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粮食问题。

作为首都,关中地区虽然过去不错,特别是盛唐时,城市人口很多,但是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关中地区的粮食就不足以养活那么多人。养活不了怎么办?就得从外地调粮。南北朝时期开始,南方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从南方往北方调。可是调粮非常麻烦,而且交通方式也没有像现在这么便捷,粮食每天还要吃,怎么办?当时有运河,水路运输成本最低。所以就用渠,再到(黄)河,最后到达长安。然而,路途遥远,如果遇到雨季或者水大的时候,黄河运不了又该怎么办?于是就隔一段距离设粮仓。文献中记载,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遇到这种情况时,“到东都去就食”,就是皇帝率领部下到东都洛阳去,这样就离南方近了。所以,在洛阳发现了含嘉仓遗址,100多个贮藏粮食的仓窖,有的窖里面现在还有半窖碳化的谷物,而且窖砖上还写着粮食从哪里来,如苏州等。粮食要运到洛阳的话,还得经过三门峡,三门峡水大的时候运不过去,人们就修凿栈道,用人夫拉纤帮助船只通过。我们把这些遗迹重新组合起来,大运河遗迹、含嘉仓遗址、西京长安城、东都洛阳城、黄河三门峡栈道,使它们联系在一起,历史也就生动了起来。

所以,考古其实也是读书,它读的是“地下”这本书,这本书很多都是没有文字的。要想读懂这本书,就得学会怎样发掘;通过科学的发掘,才能更好地知道如何寻找这本书,并读懂它。

2021-12-13 齐东方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6560.html 1 考古学的魅力 16,56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