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吕萍
一方面是中国保险业总资产规模的不断攀升,另一方面则是我国实体经济对于中长期“活水”的“孜孜以求”。双方结合能碰撞出哪些火花?又有哪些风险值得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在日前由新华网主办的第八届金融企业社会责任论坛上透露,截至今年9月末,保险业总资产规模已超24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3%,保险资金(以下简称险资)运用余额超23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8%。
“总的来看,我国险资运用效果是较为稳健的,为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我国直接融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贡献。”周延礼由此建议,作为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险资应着力于以产品为依托,以创新为动力,围绕服务实体经济与国家重大战略配置保险资产,形成与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相适应的保险投资理念。
险资炒股有四大特点
“在直接参与资本市场方面,险资呈现出多重特点。”周延礼认为可以概括为四个关键词。
第一是积极参与。因为有险资作为机构投资者的积极参与,既有格局已经发生了改变——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保险机构成为商业银行、基金公司第三大机构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保险机构业是仅次于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的投资者;在基金市场上,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已成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
第二是多种方式参与。险资不仅可以借助Pre-IPO(上市前私募)形式,在一级市场上直接参与优质标的投资,也可以通过二级市场买入持有优质标的股票。此外,近年来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还通过设立专项产品,积极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第三是稳健投资。险资在投资标的上,偏好高股息、低估值的资产;在投资模式上,主动投资减少,市场化委托增多;减少交易行为,持有时间周期较长。
第四是潜力巨大。周延礼表示,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险资投资配置比例在17%~32%,在这方面,我国还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钱多不任性,合规第一位
险资之所以能积极拥抱参与资本市场,离不开监管者对保险业资金风险的全力防范和化解。
12月10日,银保监会对外发布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已有31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业运营,管理资产总规模约18.72万亿元。
据周延礼介绍,近年来,银保监会按照统一部署,稳步推进问题机构风险处置工作。截至目前已对四家保险机构在不动产、股票、关联交易、股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监管约谈、风险提示、行业通报等措施,促使公司整改。
此外,近年来银保监会还加强了对重点领域的监管力度,全面压降险资关联交易额度,开展保险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监管和评估,对险资运用的违规问题开展排查。到目前为止,已公开点名近20多家保险公司。
履行社会责任
坚守中长期资金“阵地”
围绕促进险资投资履行更多社会责任,周延礼也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一是坚持深化险资运用的市场化改革,服务新发展格局。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为引领,进一步深化险资运用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长期资金优势,支持鼓励引导险资,增加对新型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供应链以及医疗、健康、养老等社会服务领域的投资支持力度。鼓励保险资管机构加大业务创新力度,加快资管产品的创设,为数字经济制造业设备更新以及技术改造、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对接中长期的资金需求,推进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参与中小银行风险化解和资本补充项目。充分发挥险资机构投资者优势,配合相关部门推进深化债券市场的改革,加大对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支持力度。
二是坚持引导培育可持续经营模式,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人身险行业扩面提质稳健发展要求,引导市场机制培育资金运用可持续经营模式。加强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硬约束,建立和完善险资运用长期考核机制,督促持续加强投资管理能力建设,夯实和提升长期稳健投资优势。进一步丰富保险资金运用内控制度体系,增强资金运用审慎性、合规性、安全性,防止险资运用投机化。进一步推进保险行业管理行业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借鉴和吸引国际优秀保险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先进经验,为充分发挥保险保障功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险资支持。
三是坚持全面从严监管导向,守住系统性风险底线。加强险资运用监管,聚焦重点机构、重点领域,将股权结构不清晰、公司治理混乱、关联交易频繁异常,投资行为不审慎的保险机构作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管报告核验和现场检查力度,严厉打击、严肃处理违规行为。完善保险资产公司监管,尽快修订完善监管规章,加大现场调查力度,提升监管信息化水平,开展保险资管公司的监管评级工作,推进市场主体,强化自身建设。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引导行业协会和自律组织,进一步发挥自律管理作用,深化信息披露的监管,探索发挥中介机构、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等社会监督力量,推进形成监管合力,守住不发生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