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慈善周刊

透明和自律是公益事业的生命线

——访江苏省第十、十一届政协常委,爱德基金会理事长丘仲辉

《 人民政协报 》 ( 2021年12月21日   第 09 版)

雅安地震后,丘仲辉第一时间赶往灾区一线展开救灾工作。

本报记者 赵莹莹

人物简介:丘仲辉,江苏省第九届政协委员,江苏省第十、十一届政协常委。1992年进入爱德基金会,历任农村发展部主任、副秘书长、秘书长、常务副理事长、理事长。

记者:基金会行业发展的40年间,您前10年是位老师,后30年投身公益,工作的转变带给您哪些切身感受?

丘仲辉:我之前一直生活在东部城市,经济相对比较发达。教书时,很少去其他地方,10年中唯一的一次出差,是到上海外国语大学交流学习。进入爱德基金会工作以后,需要到处跑,项目区大多在“老、少、边、穷”地区。当时的交通、住宿等各方面条件都非今日可比。对我来说,虽然辛苦,但这是一个从伏案书斋到田野实践的转变,也是一个生命的教育过程。

在公益的道路上走过30年,我深感无论是公益事业,还是社会组织、基金会的发展,从过去到现在乃至将来,透明和自律永远在路上,这一点决不能放松,这是我们公益事业的生命线。

我们花的是捐赠人的钱,是受托人,要时刻想着如何使工作更透明。要透明,工作就必须严谨,不能有丝毫马虎与闪失,要做到让捐赠人与社会放心,让受助人受益。要把诚信融入血液中,才能保证公益事业得到源源不断的资源和支持,这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这些年来,您在公益道路上亲力亲为,有哪些事情至今印象深刻?

丘仲辉:30多年来,爱德每5年都会编辑一本纪念册,总结一个阶段的工作。在10周年纪念册上,我写下了一段话:“当我脚踏穷乡僻壤,目睹不畏贫困与饥渴的同胞辛勤耕耘劳作的情景,我汲取的是一股动力,它驱使我投身于这一宏伟的工程。”在工作最辛苦、最困难的时候,是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

1998年国庆期间,我到广西百色地区探访项目,带着设备上山给当地村民放映电影。下午4点多在山脚吃过晚饭出发,下过雨,地上湿滑。天黑后看不清脚下状况,我摔了一跤,连人带背的相机挎包都摔在了水坑里,最终走了5个多小时,夜里10点半才爬到山上。农村一般睡得早,但那天到了村里后,竟然发现村民还都聚集在广场上,点着篝火在等我们。

放完电影,在村小教室里拼起的课桌上睡了一夜。第二天下山时,大家才发现,昨晚走过的小路紧贴着悬崖。我们难得走一次的山路,当地人却要天天走。从百色回来后,我们就下决心一定要把那段最难走的路修好,方便老百姓的生活和生产,改变当地的贫困面貌。

还有一次是在云南参加活动,一位当地妇女找到我表示感谢。之前我并不认识她,询问后得知,她接受过爱德在云南开展的公共卫生培训项目,后来从事艾滋病防治救助方面的工作。她说,爱德的培训让她爱上了这个工作,后来还成立了机构,一直在坚持。这就是我们工作的价值,虽然只是做了培训,但等于是点亮了火把,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些社会问题。

记者:在担任江苏省政协委员期间,对于用好政协平台推动社会公益组织发展,您有怎样的体会?

丘仲辉:首先,公益组织作为社会主体中的一部分,要积极学习和了解党和政府的指导方针和政策精神,研究和探讨社会发展情况和难点痛点问题,这对我们做好工作非常重要。其次,这是一个信息和资源平台。政协每年开一次大会,参会至少约一个星期。这让各界代表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充分交流,我从中受益良多。

作为社会组织的代表,我们通过政协能够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了解社会发展的宏观形势。在微观层面,我们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向政府反映基层社区的需求和社会各界的呼声。在工作层面,党政部门的领导、各界知名人士,我们可以通过政协跟他们建立联系,加深交流,邀请他们了解我们的工作,形成良好互动。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政协这个平台为行业发展积极发声,让党和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工作有更多了解。

社会组织的一个特点就是灵活,船小好掉头,能够做一些试验性工作,讨论提炼出满足社会需要的方法和措施,成功后再进行社会倡导,让政府能够更多地了解和参考。在政协工作期间,我专门就社会组织培育、养老等问题在大会上发言并递交提案。社会组织能够参与政治协商,对社会组织发展来说确实非常重要。为了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我建议政协考虑逐步设立社会组织界别,尽管看来这还需要时间,但随着社会组织工作逐渐得到党和政府的认可,我想这个愿景还是有可能实现的。

记者:爱德基金会多年来,主动发起和培育孵化了一大批社会公益组织,带动了不少就业,尤其是年轻人就业。在这方面,爱德的考虑是什么?

丘仲辉:传统慈善的概念往往被理解为救助和奉献爱心。但在现代慈善的观念里,做慈善和解决就业并不矛盾,因为公益,客观来讲是一个行业、一份职业,更是一份志业。爱德基金会不仅在城市,在农村也培育了很多不同的社会组织,这些组织都在不同程度上解决了一些就业的问题。

从事公益行业的人,仅有兴趣和热情是不够的。基于公益行业对社会巨大的影响,我认为有社会组织的专业性十分必要。基金会、社会组织不是简单的过路财神,人们把钱捐给公益组织是因为信任你的专业性,信任你能够把钱管好,能够根据老百姓的需要,充分发挥资金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才是公益组织所要做的。如果社会组织的专业性不够,那么它们也就不可能成长,更不可能长期存在。

客观上讲,我们在社会当中只是一小部分,我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去积极地推动和发挥我们的特点和优势,做好我们的工作,这样社会组织才更有意义,才更有存在的价值。

当初,在爱德基金会成立社会组织培育中心时,很多人表示不理解,说这是在培养自己的对手,其实不然。我们培养更多的社会组织,是希望形成一个大的事业、大的行业。行业发展了,事业壮大了,我们自己才会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没有整个行业的发展,我们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记者:对于基金会行业在未来5年乃至15年新征程上的表现,您有什么期待?

丘仲辉:面对国家新的发展阶段和社会现实,我们的初心和愿景不变,但具体工作一定要去适应新的形势,要有新的战略、策略、措施。只有把个人的命运、机构的命运,融入整个国家发展大局中,融入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和人民群众中去,我们未来事业的发展才是必然的,也是乐观的。

中国的基金会虽然年轻,但年轻有年轻的好处。我们必须要持守一些最基本的原则的东西,同时又能够形成一个基金会行业或者公益慈善事业蓬勃创新的局面。事实上我们这个行业当中创新的动力依然不足,所以我认为要增强驱动力。要有足够的驱动力,这样我们才能做得更好。

我相信,中国的社会组织通过这些年的发展以及今后的努力,会在国际上逐渐发出自己的声音,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我们会随着国家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部分,融入整个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潮流之中。

2021-12-21 赵莹莹 ——访江苏省第十、十一届政协常委,爱德基金会理事长丘仲辉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6997.html 1 透明和自律是公益事业的生命线 16,99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