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教育在线

让好教育温暖每一座城

——说说县中的“衰落”与“振兴”

《 人民政协报 》 ( 2021年12月22日   第 09 版)

王新凤

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县中提升计划》),针对我国一些地方县中发展存在的“生源和教师流失比较严重、基础条件相对薄弱、教育治理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提出了整体提升县中办学水平的重点任务、措施与保障机制。可以说,振奋人心。

为深入了解县域普通高中发展问题,2020年以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相关人员深入我国东中西部多省份进行一线调研。我有幸参与其中。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县中提升计划》是在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图景下,以治理现代化促进教育公平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新型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路径。

“县中”并不是今天才成为一个话题。20多年前,我读高中时,高等教育还处于精英化阶段,县城中学教育质量、升学率都不低。甚至有城市的孩子到县域高中就读,被称为“县中现象”,在素质教育的浪潮中,县中也备受批评。随着市场化、城市化、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进程,而今我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4%,20年的时间我们实现了精英化、大众化到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的跃升。县中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突出的表现是,考上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孩子越来越少了。调研中,广东一位高中校长说,“2005年前,我们学校几乎年年有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之后我们只有2019年有1人通过北大的‘筑梦计划’考取北大。”这种现象在东中西部省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国家实施专门针对贫困地区农村学生的专项计划,但这对慢慢衰落的县城中学来说,杯水车薪。我们在西部省份某县一中调研时了解到,他们能够考上本科的学生,只能通过体育和艺术招生的渠道,当时,夕阳西下,一群孩子在领操台上翩翩起舞,阳光打在他们身上,又美好,又有些难过。

县中衰落首先是教育资源的不足。由于区域和城乡差异,部分县域高中的办学条件、办学经费、师资队伍等与市区中学都有很大的差距,县域内县城高中与乡镇高中又有明显的城乡差距。在西部一县城中学调研的时候,参观了校舍、实验室、多功能教室,以及摆放在平房柜子里的实验器材,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但整体感觉还不如我20年前就读的县城二中。我问一位年长的物理老师:“平时的实验课,能开得起来吗?”他说,“基本不上。”一位校长说,学校50名教师电脑配备不足5台,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也很低,更不用说用信息化的手段改变教学了。这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无疑将会拉大差距,尤其是数字鸿沟。在社会列车快速奔跑的过程中,这个地处西南边陲的小城,像是留在那里,静止了时光。

其次是优质生源的流失。有的县城中考前100名能留在本县就读的孩子寥寥无几,有的县城就读的孩子多数是中考300分及以下的学生,这样的生源状况,学生能够考上本科已是奢望。起初,我也以为像媒体报道的那样,是民办学校招生乱象所致,但实际上,学生首先选择市区最好的公立中学,其次是市区的民办高中,实在无从选择的孩子才会留在本地公立中学就读。同行的专家回头对我说:“你说,硬不让人家跨区招生,对这里的孩子公平吗?”确实,不能因为出生在这里就失去了追求优质教育的权力。本地县域中学办学条件差、教育竞争力差是家长选择让孩子到市区就读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发现是,因为修了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县城到省会城市“一个小时动车就到了”,有条件的父母更愿意让孩子到市里读书。中部某省早几年就出台了限制普通高中跨区域招生的政策,就有大批的学生从初中就开始向外流动;而相反,部分县城高中教学质量提高后,还出现了回流的现象,外出求学的学生回到原来的高中就读,“家门口的学校好,谁愿意背井离乡去外地读书呢。”所以,县城高中质量的提升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再次,是优质师资的流失。广东省某县一中近15年来教师流失500名,这在新高考后教师结构性缺编的背景下,尤其雪上加霜。媒体报道说民办高中高薪挖人、公办学校留不住人,这只是部分原因,这所县中的老师说,这样的流动比例并不高。“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更多教师去往大城市或者珠三角地区,因为无论是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还是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在中心城市都会有较大的变化。再加上教师老龄化、女性教师比重逐步增加、女教师又面临生育等问题,县域中学引进新教师、留住新教师也很难。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年轻教师的返乡就业问题。家在外地的教师,工作一段时间后更希望返乡就业。一位高中校长说:“他们不远千里来到这里,难免有在外漂泊之感,这边工资待遇也没有优势,26.9%的教师在工作几年后会选择返回自己的户籍地。”他们以年轻教师居多,年轻老师首次就业时偏好远离老家的城市,但再次流动时更喜欢回到父母身边,“近5年高中教师流失13人,均为年轻教师,离乡背井,不便于照顾家庭。”这是县域高中教师队伍建设中应该考虑的一个因素。

在城市化、市场化的浪潮中,人力资本像经济资本一样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再加上县域中学的办学条件、经费投入本来就低,优质生源与师资的流失无异于釜底抽薪,只能日渐走向衰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乡村学校衰落,失去了文化高地的乡村人口流向县城。如果孩子在县城中学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那老百姓对当地教育就会失去信心,为了孩子能够接受好的教育,只要有条件,家长会不遗余力地前往大城市,就像当年再没有能力的人,也会带孩子到县城租房住,“都是为了孩子。”所谓“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中学的质量提升在乡村振兴、新型城市化建设道路中至关重要。

Willis在《学做工》中讲述工人子女如何在对抗学校制度的过程中自我建构了工人身份的认同,继而完成了中等教育阶段的分流。这种文化内化的机制,在县域中学内体现得更为明显。从高校扶贫攻坚到本地挂职的一位校长给我们讲述了救助一位辍学的留守孩子的故事,这个孩子打架、偷盗可以说是“劣迹斑斑”,老人说,没办法的时候就让孩子跪在院子里打。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民离开土地、离开家,伤害最大的是亲子关系的撕裂。而这种细微处的疼痛,在以土地、GDP、清北率为导向的价值体系下,很难被关怀到。他们是被遗忘在了这片土地上,被忽略了的微不足道的个体。教育是丰富的、立体的,有温度、有情感,即便是没有北大清华、没有一本,依然在坚守的是什么?陪同调研的一位县中教师说,“希望孩子们不要辍学,多学点知识,学会做人。”

县域高中的发展确实到了该重视的时候,尤其是财政经费的保障。一位睿智而风趣的中学校长说,“义务教育是中央军,职业教育是特种部队,普高教育是民兵,是地方武装。地方政府有钱就办,没钱就算了。”国家重视义务教育、重视职业教育,但普通高中教育承上启下,如果完全依赖于地方财政,有的县财政连最起码的生均经费都难拨付到位,部分普通高中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县中提升计划》的颁布恰逢其时,文件提出整体提升县中办学水平的重点任务:深化招生管理改革,坚决杜绝违规跨区域掐尖招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县中教师补充力度;改善办学,加强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实验设备与信息化教学条件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利用农业农村资源,加强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形成具有鲜明县域特色的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可以说,条条回应了县中发展中的现实困境。调研过程中一直给予我们积极支持与反馈的一位校长说:“文件出台,督导到位,县中发展迎来转机。”

一座座小城,因为有了教育人的坚守,便有了骨气与希望;一个个孩子,因为县中的振兴,便有了梦与未来。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

2021-12-22 王新凤 ——说说县中的“衰落”与“振兴”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7070.html 1 让好教育温暖每一座城 17,07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