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华夏周末

精神图谱与水墨建构

——王晓辉水墨人物画创作简析

《 人民政协报 》 ( 2021年12月25日   第 08 版)

《太行秋阳》之一 中国画 275cm×195cm 1996年 王晓辉 作

《丽日佳人》 中国画 240cm×610cm 2011年 王晓辉 作

许向群

王晓辉是成长于20世纪80年代并在当代中国画发展中具有代表意义的艺术家。几十年来,他执着于中国画的当代性(水墨)转换和推进,在前辈采用“融合”来实现中国画“改良”的基础上,以一种主动自觉的开放态度和多元汲取的探索实践,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水墨人物画从传统向现代转化与演进的过程中,贡献了特立独行的范例和样本。他的创作观念与学术思考,围绕“水墨正当时”而展开,将探索的视野置于当下的艺术生态与文化语境之中,通过对人物画阶段性特征与多元面貌的探究,寻找水墨人物表达现实生活的突破口与可能性。他的主题水墨创作在精神高度的呈现与人性深度的挖掘方面,已臻时代的前沿方阵;他提出“全攻全守”的教学理念,倡导多元、多向的研究与实践,在教学相长中,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学术思维和语言风格。

《父老乡亲》·精神厚度

《父老乡亲》(1992至1993年)是王晓辉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人物画高级研修班”的结业创作,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是“振兴中国人物画”的经典之作。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各种文化思潮此消彼长。在中国画领域有关“穷途末路”的激烈讨论,以及“新文人画”等流派纷至沓来的背景下,水墨人物画如何回归和拓展现实主义创作的精神内核,如何坚守与开掘反映现实的主题创作的本色特征与时代新象,是王晓辉在当时现实题材水墨人物画处于相对“失语”状态下,经过深思熟虑后交出的一份深情坦诚的个性答卷。他以长卷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北方农民真实鲜活的生存状况,以“一张面孔就是一种世相”的造型追求,给予人一种观看和理解现实的新视角,呈现出超越地域特征的底层百姓的生命回响和精神空间,丰富深刻地体现了发生在当代中国的生活画卷与精神变迁。

“水墨+时代性”是中国画“笔墨当随时代”的必然课题。王晓辉在浙江美院四年的本科学习期间,正是八五美术新潮的活跃时期。在那个充满理想的纯粹年代里,学院的学习生活使他既领略了传统的魅力,又尝到了实验与挑战的乐趣,而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在艺术创作上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他的毕业创作《海天情》(1987年)《正月跑驴》(1989年)均是倾向于表现性水墨的探索,结合了显著的本土民间元素,突破了当时主题性绘画的固化表达方式,凸显出对情绪渲染与精神展示的高度重视。而《父老乡亲》的回归,却是殚精竭虑的一次观念与精神的跨越。画面中的每一个形象,既摒弃了刻意的“典型”拔高或“主体”强化的窠臼,也规避了“伤痕美术”注重“创伤”和“悲情”的叙事角度,他以直面生活的平凡写照,从隐秘细微处集束生命之光,通过对何处安放的“乡愁”的深情抒写,朴素而饱满地传达出情感和精神的力量。

1989年,26岁的王晓辉以《正月跑驴》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此后,他的主题性水墨人物创作在全国重要展览中频频亮相,昭示出他在观照现实、反映生活方面的强烈意识和突出能力。他的主题性水墨人物创作,告别了主题先行的惯性思维,着力描绘和传达“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社会体验,是从心理和精神层面把握自我、他人与社会的关系”。(王晓辉语)即便是《世纪行》(1996年)《石破天惊》(1997年)《戊戌百年祭》(1998年)等具有题材限定的作品,也能够通过深入地阅读历史与现实,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自己的见解和特征,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努力打开“主题”更多的精神空间。

《汶川不哭》·人性深度

《汶川不哭》创作于2008年。作为几乎与抗震救灾同步的艺术创作,显然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王晓辉及时关注了这个悲壮激昂、大爱大义的时代主题,在这幅大场面、多人物的作品中,他十分注重捕捉和挖掘人性的丰富性,摆脱了特殊情形下依赖新闻报道和摄影资料进行创作的惯常路径,以风格化的形象和笔墨营造了一个悲怆而又充满凝聚力的“场域”,人物的造型方式以及穿插、重叠所营造的节奏和气氛,与真实、质朴、悲悯的情感表达相辅相成,将灾难现场各类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存意识,刻画得感人且有深度。

“水墨+现实性”是水墨人物画反映现实主题的关键问题。虽然,王晓辉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本能地对一些空洞的现实主义创作开始质疑,但是,他没有绕着问题走,在远离“高大上”的同时,报着投入而不是逃避的态度置身于时代的“现场”,以纯正的生命意识去感知时代,感知社会和人生,尊重内心体验,直面生命真实,从当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内核中去寻求答案。他的主题人物画能够从人性的深度去把握、呈现或挖掘现实的本质,在探索笔墨语言对当下现实的有效传达方面拥有独具一格的语言样式和发人深省的人文关怀。

美学家宗白华认为:艺术意境是人类心灵的具体化、感性化,也是人性中最深层的东西的审美显现。王晓辉的主题水墨人物画是深得其中三昧的。他深知,谱写人性的关怀,情感深度与文化广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他用真诚的态度去观察和感受生活,广采博纳地站在文化的制高点上来思考反映现实,将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融入时代的洪流,从人性的角度去探寻与挖掘,从而获得丰富的生存体验,使作品渐至独具品质与境界的状态。他在创作与教学中十分注重造型意识的锤炼与培养,他认为“个性造型是艺术的认知与个体精神在时代作用下的混合物”“最本质、最隐蔽的内心需求还是通过造型直接表达出来”。《盛装》系列及《丽日佳人》(2011年)等作品,能够跨越风情风俗的吸引与诱惑,而着力从各民族的“根”性上去塑造形象,竭力寻找具有地域特征的鲜活形象与生命源泉和精神支柱之间的关系,通过对造型感觉和质量的准确把握和提高,从而达到人物入“境”见“神”的境界。

《红粉蚁族》·语言高度

水墨人物画的现代性转换是20世纪以来中国画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王晓辉一辈的艺术家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出现的思想激荡之后,对西方当代艺术与中国水墨之间的关系,文人画传统与20世纪中国画转型之间的关系,现实主义传统水墨的相对单一审美标准与现代水墨探索多元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有着深入的思考和全新的见地。他着意尝试将人物造型方式和传统笔墨推向语言表达的极限,以笔墨方式探索实现人物画现代性的多样可能性,在语言的组织能力方面具备高度的学术敏感与持恒的理想追求。他认为造型和笔墨语言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与文化品质是紧密相连的,与目标信仰是密切相关的。

王晓辉认为画家关注对象并非源于眼前事与物的“陌生”或“新奇”,而是由内心感悟与发现的专业要求所引发和驱使的。他的《太行秋阳》(1996年)系列,就是凭借作品推向极致的造型方式和笔墨追求来传达创作意蕴的。这种整体的高度提炼写实与局部的堆砌塑造,产生了远观气势恢宏、近观奥妙无穷的视觉效果。“在具象绘画语境下,如实再现不是艺术家真正用意,依照某种观念使描绘的对象在呈现给观者之前变得更理想才是主旨所在。”(王晓辉)在《太行秋阳》的人物塑造方面,他兼具了南北画风的综合效应,以雄强的用笔与清润的用墨将尚骨尚形与尚韵尚趣融为一体。及至《红粉蚁族》(2013年)等作品,谋篇布局着意为时代变革存照,造型背后的意象与众不同,显现出具象表现性水墨语言的极大感染力和影响力,其贴近生活的方式,反映现实的态度,具备了情感体验和社会认知的精神厚度和人性深度,其在笔墨质量与造型传达方面拥有了一种呈现的独创性与精神的穿透力。

“水墨+自我”是王晓辉在具象水墨个性化语言建构与探索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目标和方向。他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方位来审视与思考具象水墨在当代语境下的发展空间和实践路径,既观照文化环境的演变,更遵从自主内心的判断;每个阶段均有独立思索的探索作品,逐步完成了由外在向内心的深入,由散点式向系列化的转换,结合有意识的课题化分类研究,开启了水墨人物画的无限可能。在主题性人物画创作方面,他逐渐远离了宏大叙事的主流框架,并突破了“中西融合”的历史限定,以“微”的自在而简约的方式去领悟社会、观察生活,并逼近与揭示主题,从“在场”的自觉、从现实中获得丰厚滋养,从而走向更加宽泛的艺术表达范畴。

(本文刊发有删减。作者系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出版社编审、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王晓辉,别署清晖,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画学院人物画系主任,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华北理工大学客座教授,新疆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82年毕业于河北轻工业学校陶瓷美术专业(今华北理工大学美术学院),198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画专业,1993年结业于原文化部举办的中国美术学院中国人物画创作高级研修班,199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出版有《CAFA·水墨正当时》《畅神——王晓辉中国山水艺术作品集》《心路历程——21世纪中国水墨艺术家创作探究系列·王晓辉卷》《微水墨——现代水墨人物作品集》《大写意——传统古典写意人物作品集》《笔墨肖像》《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师课徒稿·线性素描》《中国画坛六O一代·王晓辉》等专著二十余部。

2021-12-25 许向群 ——王晓辉水墨人物画创作简析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7233.html 1 精神图谱与水墨建构 17,23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