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新闻眼

■ 访谈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话语系统”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王灿龙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1月06日   第 04 版)

更多报道见人民政协报微信公众号

更多报道见人民政协报微信公众号

本报记者 王慧峰

网络广泛普及,社交媒体高速发展,新词、流行语迭代加速。

如何看待这些热词?能否迅速发酵,会不会积累沉淀?被越来越多的人迅速认同、使用的网络用语和流行语,对于汉语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优美语言意味着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王灿龙。

记者:年度汉语盘点这些年已经成为一些媒体和文化机构的规定动作。回顾2021年,您心中的年度热词是什么?

王灿龙:用评选年度字词和流行语的方式来回顾一年的热点社会问题,反映人们的关切和兴趣点之所在,我很乐见,这已经成了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您问及我心目中的年度热词,我的选择是“建党百年”“疫苗接种”和“共同富裕”。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通过全国上下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我们回顾了党百年来经过不懈奋斗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历史经验,全国各族人民更加坚定了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

为构筑群体免疫屏障,2021年我国稳步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全国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人数已超过12亿。与此同时,中国还尽己所能地积极向国际社会提供疫苗援助,展现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央提出的第三次分配是想在把“蛋糕”做大做好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公平公正地分好“蛋糕”,这正当其时,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

记者:在各类关键字词的年度盘点中,网络用语无疑最受关注。多年前的网络流行语经过时间的淘洗,不少已经沉淀下来并进入我们的日常表达中。在您看来,什么样的流行语是可能有生命力的?

王灿龙:流行语的产生,是语言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语。在当前这个互联网和自媒体发达的时代,我们的语言使用迎来了一个空前活跃的时期,流行语产生的方式、传播的途径都跟以前大不一样。我想,只有那些能够填补语义表达空缺、形式新颖且契合汉语词语系统的流行语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最终为全社会所认同和接受,成为有生命力的语言表达形式,更好地满足人们语言表达的需要。

记者:网络用语创造了一些新的词语、句式及修辞手法,但也有人认为网络用语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有的甚至认为使用网络用语会造成语言贫乏和简化。对此,您怎么看?

王灿龙:网络语言是当下的一个客观存在,虽然在语言生活中,它显得很突出,颇受关注,但是应该承认,它不是语言的主体,难以撼动语言的基础。

我也注意到,有人拿网络语言跟古代诗词歌赋相比,说它缺乏韵味,不典雅,不优美,会造成汉语的贫乏;有人甚至借此认为现代白话文不如文言。其实,做这种比较的人忽视了一个问题:网络语言多是口语,最初用于某个特定的小圈子,比较随意;而诗词歌赋的语言是文人精心构筑的书面语言。至于拿文言来贬低现代白话文,则更没有道理可言。白话文不是今人刻意创造的,它是语言自行发展的结果。可以说,“五四”之后,白话文取代文言是水到渠成的事。要相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话语系统。我们评价一个时代的话语系统,要从这个时代出发,看它是否很好地满足了当前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记者:由于网络语言的流行甚至泛滥,有人担心汉语将被污染,精致、丰富将蜕变为粗糙和贫乏。您有这方面的担心吗?

王灿龙:网络和自媒体是新生事物,网络语言可以说是新生事物中的新生事物。由于客观上的一些原因,我们对它的管理相对滞后,以致一段时间内某个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但是,我们相信,在有关部门的监管之下,压实网络企业与平台的主体责任,一些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通过教育,广大网民也在不断提高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认识和素养,其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纯洁健康的自觉性日渐提升。

另一方面,对待网络语言,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不能一提到网络语言,就认为都是问题语言。有些网络语言文质兼美,新鲜活泼,大大丰富了我们的表达方式,是语言发展的源头活水,应予充分肯定。我们相信,只要监管有力,引导得当,互联网和自媒体对汉语的发展和丰富是能够起到积极有益的促进作用的。汉语不仅不会变得粗糙和贫乏,相反,会变得更加精细、丰富、雅致和优美。

记者:一方面,新的词语和用法层出不穷,一方面,我们要规范语言文字的应用。应该怎样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王灿龙: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伴随新词语和新用法的产生,这是社会发展变化导致新事物不断产生以及人的认识持续深化造成的必然结果。新词语、新用法的产生不是事先规定好的,也不是某个指定部门或某些专家预先设计的,它们大多是随机或随意产生的,来源比较复杂,形成的动因也比较复杂,难免会出现良莠不齐的情况。为了保证语言系统的相对稳定、平衡和纯洁,使之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满足人们的交际需要,就有必要对动态变化中的语言文字做一些适当的规范化工作。

语言文字的规范不是简单地硬性规定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规范不是要扼杀语言文字的生机,而是为语言文字的使用营造一个健康良性的环境,使语言文字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语言文字的规范是柔性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重在引导。这方面,我们有不少成功的经验。

2022-01-06 王慧峰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王灿龙 ■ 访谈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7702.html 1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话语系统” 17,70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