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顾意亮
不像科研单位、不像事业单位、不像企业、不像高校,是个啥?
答案是:新型研发机构。
1月6日,记者从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会获悉,“作为联系科学技术界的民主党派,我们在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要为新型研发机构‘代言’。”
现实既“丰满”——新型研发机构在推动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攻克“卡脖子”难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实也“骨感”——相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传统研发机构而言,新型研发机构由于身份难界定,相关政策难以全面覆盖,有些机构甚至没有可以申请项目和经费的途径。
“民非类新型研发机构不能申请产业条线课题,科技专项中没有新型研发机构的一席之地。由于市、区财政都还缺乏对应新型研发机构的支持政策,一些机构目前的状况就是‘四不沾、都不管’。”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会相关领导如是言。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会选择的重点呼吁方向是除了发展以事业单位为主,承担战略性、基础性研究任务的研发机构外,还应重点培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关联为纽带、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非营利性新型研发机构,逐步形成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类型多元的新型研发机构布局。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会此番“代言”的吸睛点在于,提出允许传统体制内科研人员及团队在体制外新型研发机构兼职的构想。在具体举措上,可将科研人员在新型研发机构工作量纳入职称晋升、绩效评定依据,且鼓励符合条件的新型研发机构单独或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应用型研究生,丰富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