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包松娅
“老北京的北冰洋品牌诞生于1936年,已经有86年的历史了,是咱们北京老百姓们比较熟悉的民族品牌代表之一,但这个品牌前几年着实在大家视野里消失了一段时间。”6日下午,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记者会正在进行,北京一轻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苏志民委员为大家讲起了北京民族品牌“北冰洋”的那些事儿,这些故事里藏着的有一个老字号曾经的“沉寂”,也有创新发展迎来的“新生”。
毋庸置疑,北冰洋有过辉煌的历史。用苏志民的话说,老字号品牌既然经得住一个“老”的时间检验,那么一定在品质方面是过硬的,不然也不可能成为几十上百年的民族品牌。“当年对于民族品牌的传承,我们探索过、失败过,也有过惨痛的教训,北冰洋的消失就是其中之一。”苏志民坦诚的言语中透露着些许惋惜与不甘。
尽管历经风雨,值得欣慰的是,2011年,北冰洋又回来了。
“市场环境此一时彼一时。最早北冰洋刚出来的时候,市场还没有更多同类产品的竞争。但等我们再‘复出’的时候,饮料市场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所以怎么办?能不能发展好?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心理都没有底。”苏志民说,但幸运的是,最终北冰洋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创新发展之路。
其实当天上午,北京市政协委员列席市人大十五届五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时,陈吉宁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要促进非物质文化和老字号的传承发展,留住城市历史的文脉。”这句话激起了苏志民的强烈共鸣,他认为,老字号的传承发展要解决好传承、创新和发展这三者的关系。传承是基础,创新是手段,发展是目的。
如何首先把传承这个基础做好?还拿北冰洋举例,据苏志民透露,北冰洋开始复出的时候,仅仅从寻找配方上就下了很大功夫。为了恢复北冰洋最初的口味,我们在全国很多地方寻找合适的红橘,最后才找到现在四川的原料产地。再比如北京另外一个民族品牌老字号“百年义利”,义利面包尽管市场需求很大,但仍然坚持二次醒发,坚决不用酵母快速发酵,一次醒发要用三个半小时,成型以后在入烤箱之前再醒发30分钟,这就是老字号品牌需要传承的匠人匠心。
“其次要想发展,就必须进行创新。”苏志民认为,现在是需求侧倒逼供给侧进行改革,因为市场的主体和需求都在随着时代不断变化中,老字号要想继续屹立不倒,势必要融入时代的洪流,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北冰洋现在正处于从地域性品牌向区域性品牌发展的过程中,未来还要进一步拓展到全国性品牌,甚至走向国际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成为世界的品牌,民族品牌的发展才能可持续。”苏志民道出了自己对老字号传承发展的解读,而这也是北冰洋、义利等这样的北京老字号当前正在实践中的道路。
如今,尽管北冰洋再次在年轻人中形成了新的时尚,但在苏志民看来,老字号的传承发展中,品牌还需要与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品牌的打造一定是品质的积累,而品质背后一定有文化因素的加持。“我们还需充分挖掘品牌的文化内涵,进而形成一种文化符号,为民族品牌走出去,走进更多人的心里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