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市县政协

痴情文史

——记江苏省淮安市政协常委季祥猛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1月10日   第 07 版)

痴情政协文史二十一载,团结了几百位文史专家、爱好者,徜徉地方文史长河,主持编著各类书籍、杂志几十种,出版印刷共计几十万册。

他叫季祥猛,淮安市政协常委、一级调研员,从事政协文史工作二十一年,巧“借”“外”力,提出开门办文史思路,让淮安政协文史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在全国有位置。江苏省政协主席黄莉新用“著作等身”肯定他。

2001年5月,季祥猛到市政协文史委工作。刚进市政协工作时,文史委正在承担编辑《建言志略》和《议政集成》任务。当时,办公条件简陋,许多材料没有电子文档,每年的调查报告和大会发言都有几十篇,十年累加起来,工作量可想而知,许多人避之不及。时任文史委副主任的季祥猛,主动向主任请缨。接受任务后,他制定编撰方案,收集资料,并与以前的撰稿人联系,反复认真校对,确保材料准确无误。有人劝他,只要材料没有大的错误就行,何必搞得这么辛苦!他回答道:“文史工作要严谨准确,我多联系一个人,多打一个电话,多跑一趟腿没什么。”

季祥猛到政协后,对文史的“痴情”,别人不理解,有时连他的亲人也产生误解。2012年下半年,文史委接到编印《民族英雄关天培》的任务。这时候,他的父亲病重。这边书稿急着编印,那边父亲住院。一开始,家人考虑他忙,就不让他到医院值班,可时间长了,难免就有牢骚。此时,季祥猛也心急上火,口腔出了多处溃疡,满嘴起泡。书要出,父亲的病要看,怎么办?经过反复思考,他与家人排班。白天由家人值班,晚上他到医院陪伴。为了让父亲不寂寞,他将《关天培》手稿里的故事读与父亲分享,读着读着,有时父亲竟然睡着了,这让季祥猛仿佛又回到童年时父亲给自己读故事的美好时光……看着熟睡的父亲,再修改书稿,季祥猛的心里感到无比平静。

后来,读故事已成为父亲最后的精神寄托,每天都盼着季祥猛读故事。有时候,父亲会问他:“你的书什么时候能编好?”他知道,父亲怕牵累他,所以每次他都笑着回答:“快了,快了,您病好了,书就编好了。”那时,他真希望时间过得慢些,陪父亲时间多些。书终于编好了,当季祥猛把刚印好的书递给父亲看时,父亲热泪盈眶——这中间有的是儿子的辛勤劳作,更多的却是儿子对自己的爱……

2004年,淮安市政协文史委接收编撰《淮安园林》任务,当时只有主任和季祥猛两人,仅凭一己之力难以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经过多次实践,季祥猛终于寻找到新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政协统战优势,广泛借助社会力量,实行“开门办文史”。借助五位特邀文史委员和县区政协文史委的力量,高质量的《淮安园林》成功编辑出版并受到社会一致好评。

这让季祥猛认识到,要让文史工作强起来,必须从源头上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能吃苦、作风硬”的高素质专业文史队伍。经过多年探索,淮安市政协采取“内扩外联”方式扩大文史队伍。配齐配强文史委人员,编制由2人扩到4人,同时外聘3名文史工作人员;建立市、县区政协上下联动机制,推进文史委与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一体化进程,把全市文史专家力量融入市政协文史队伍中。文史队伍由当初的32名文史委员,扩建成现在由124名文史委员和特邀文史委员组成的常规队伍、由135名淮安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组成的协作队伍。两支队伍同向发力,互为补充,成功实现淮安市政协文史工作“小编制”带动“大队伍”机制创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依靠这支专业文史队伍,在季祥猛的带领下,淮安市政协文史委工作硕果累累,围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和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纪念民族英雄关天培等主题,广泛征集“三亲”史料和其他史料上万篇,编辑出版《周恩来与故乡》《民族英雄关天培》《淮安改革开放40年记忆》等书籍40余部。

一次,季祥猛到淮阴师范学院联系工作,得知学院正在完善网站。他灵光一闪,自己苦苦寻求的共享文史的机会来了。他多次主动找到淮阴师范学院领导,提出合作办文史网站的构想,由文史委无偿提供文史资料,师院帮助建立文史资料库,季祥猛对文史无比热爱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学院领导,得到大力支持。项目启动后,季祥猛全面梳理156部文史资料及周恩来、邓颖超相关资料。为了尽快开通网站,他带领文史委人员制计划、划板块、定栏目、选内容。那段时间,他没日没夜地干工作,有一次加班连续3天没有回家,困了就在办公室休息一会儿。妻子见他不回家,就到办公室看他,那时正值盛夏,他患上了胃病,不能吹空调,办公室蚊子多,只见他在腿上套几个塑料袋防蚊虫,头上全是汗,胡子也没来得及刮,人显得非常苍老。妻子见他这模样,先前的责怪变成了疼爱,泪水一下涌了出来……

(王成虎)

2022-01-10 王成虎 ——记江苏省淮安市政协常委季祥猛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7901.html 1 痴情文史 17,90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