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四川省内江市政协主席 康俊
团山村,位于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永兴镇。过去,这个村由于偏远,第一产业规模小,第二、三产业基础弱,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等因素,2018年村集体收益仅5600元,是典型的集体经济“空壳贫困村”。
第一次接触团山村,是在2020年初,我到市政协工作后不久,团山村前一年刚摘掉贫困帽,酝酿已久的“团山模式”正准备试点。所谓“团山模式”,就是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村民土地入股分红,即:“村经营、民投劳、地分红”的发展模式,既解决土地分散经营效益差的问题,又解决村内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可盘活撂荒土地,确保村民获得经营收益,实现“三赢”。
我还记得第一次到团山村村委会办公室开展协商的场景。群众普遍对“团山模式”这个新事物感到不解。“土地拿出来就无地可种了,以后怎么生活?”“产业原来也搞过,哪个成功了嘛,承包费都收不到!”会议室内,当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完这一模式,村民们便纷纷议论起来。
要巩固好团山村脱贫成果,必须想办法打消大家在思想上的顾虑。为此,我想到了正在全市深入推进的“有事来协商”平台建设工作。于是,在市政协地联委的指导下,一个简朴、整洁而庄严的政协联络室在团山村建了起来。东兴区政协还专门指定政协委员联系团山村,同时制定了协商制度,加强与市政协、当地党委政府的联系沟通。
平台搭建起来后,更多的政协力量被汇聚。市、县两级政协多次组织政协委员进村入户,讲清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监督管理的办法以及这一模式的好处,同时耐心倾听和收集村民的意见建议。针对一些共性问题,区政协多次组织“小微协商”,邀请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专家和区、镇、村干部,就围绕加快团山村产业发展、扩大产业发展规模、完善道路基础设施等开展协商,达成许多共识,为村镇党组织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从不理解到开始接受,再到激发各方参与热情,短短2年时间,团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如今“团山模式”已被越来越多人知晓和认可,焕发出强大生命力,在一些地方开始复制和推广,造福更多老百姓。当地群众常说,“团山模式”是我们一起协商出来的。
“团山模式”的成功,离不开“有事来协商”。通过创新搭建“有事来协商”基层协商平台,充分激发了委员的履职热情,发挥出了党员干部、乡贤、致富能人的带头作用,增强了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汇聚了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整理/本报记者 韩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