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科技时代

将首都打造成全球创新高地

——来自北京市政协委员的科技声音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1月13日   第 07 版)

本报记者 高志民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提出,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在刚刚举行的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期间,北京要推动率先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全球领先创新高地、人才高地成为北京市政协委员热议的焦点——

时机已经成熟

在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期间,来自农工民主党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黄宝荣提交的《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提案中,黄宝荣介绍说,根据国际自然指数排行榜,北京科技研发能力已经超过纽约、波士顿和旧金山,成为全球第一。北京已经在全球科技研发行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黄宝荣认为,建设国际创新中心是中国科技引领全球发展的必然路径。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科技始终是一种追赶的态势而非引领的态势,虽然中国的国际贸易总量和制造业总量已经居全球第一,但是中国的科技输出能力还很弱小。2019年国际知识产权收入仅73亿美元,排在新加坡、瑞典、韩国之后的全球第12位,只有美国的6%,日本的15%。这和中国全球大国的形象和实力是极不相称的。只有通过建设国际创新中心,打开中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化道路,才能使更多的全球人才走进来,更多的中国科技成果走出去,才能使中国科技具备影响全球科技发展的实力,才能真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应对美国知识霸权,提高中国知识和人才全球竞争力的核心战略。美国崛起和保持强大的核心,正是其国际化的创新生态和人才战略。”黄宝荣认为,中国没有用知识称霸世界的野心,但是如果没有强大的知识输出能力,中国的崛起就得不到全球的承认。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团结全球各国和解决世界南北差距的战略手段。”黄宝荣认为,中国必须改变美国依靠资本控制和技术垄断统治全球的做法,应当依靠科技和知识的输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发展条件,缩小南北差距,让发展中国家得到公平竞争的机会,让全世界人民共同分享中国崛起的利益。这是中国崛起与美国崛起的本质不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中国疫苗为全球第三世界国家应对新冠危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是中国科技的全球贡献。

“21世纪的大国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得人才者得天下。建设国际创新平台,才能真正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吸引全球最有智慧的人来中国工作。国际人才的引进,有助于促进人才团队的良性竞争,构建国际化的科技、人才生态,激发人才活力。”黄宝荣认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形态。改革开放40多年,是中国人走出去,世界技术走进来。未来40年,是世界人走进来,中国技术走出去。让科学技术成为中国团结全球人民的手段,让中国的改革开放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

如何缩短差距?

但是,北京科技行业在全球的影响力,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原因在哪里?黄宝荣委员分析说:一是在关键重大领域还存在卡脖子问题,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二是在基础研究方面积累不够,和全球一流团队存在差距。三是全球影响力和美国尚有较大差距。缺乏全球智力引进机制和创新平台国际化的视野,必将影响到中国科技竞争力的长远发展。

为加快建设科创中心,1月5日下午,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举办主题为“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全球领先创新高地”界别联组会,来自民革、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台盟、无党派人士、科技、教育等界别的委员围绕研发投入、产业园区、科技成果转化等主题讲看法、谈问题、说建议。

来自民进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李昕提出,要以加速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力争实现基础研究投入2025年占比达到20%。来自科技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建议把网络安全列为北京高精尖产业集群之首,明确网络安全投入占比不低于10%,力争每五年提高5个百分点,到2035年将占比提升至20%以上的国际先进现代化国家水平。

来自对外友好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张林琦建议进一步加大对这种研发难度高和投资风险大的关键项目支持力度,通过各种方式对研发团队进行资助,特别是在创新药的研发早期和产能提升等方面给予资金资助。

北京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研究室副主任王汝芳建议加快推进中关村示范区空间优化提升工作,解决优质空间载体不够问题,打造一批类似中关村软件园的高品质特色专业园区,为中关村更好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奠定空间基础。

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关村微纳能源投资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佘京学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委托研发的项目机制,通过“合同科研”的项目完成方式,克服传统“人员编制+科研项目”运行方式的低效率问题。推行“项目经理人制”,通过加盟或与政府、人才团队等共建的方式建立面向特定产业的专业研究机构,提供专业化的市场调研、商业模式论证以及项目落地资源对接等服务。

“创新平台管理和创新人才培育要和一般行政管理有所区别,给国际创新人才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黄宝荣建议,要建立国际科技人才数据库,逐步实现国际人才工作的合理评价、精准服务、科学监督。

解决“卡脖子”问题

委员们还对北京市重点布局的未来产业增长支柱、解决“卡脖子”技术提出建议。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千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夏曙东建议,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中培育引入链主企业,建立区域智能网联企业发展联盟,打造北京市整车企业与天津一汽大众、长城汽车徐水厂区各具特色、集群发展的“头雁”矩阵;瞄准智能网联汽车“卡脖子”领域,通过组建产业创新联盟、设立重点实验室等形式进行技术攻关,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并强化对链身“专精特新”企业信贷和融资支持,设立专项成长基金,鼓励支持硬科技企业在科创板、北交所上市;以政府重大项目为牵引,鼓励链主和链身企业联合“揭榜”,鼓励链主企业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跨界融合,打通研发、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壁垒。

北京市政协委员王臻建议,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是北京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的关键性平台,北京市应整合全市资源扶持该交易所创新发展。应推动公共服务数据和市属国企业务数据进场交易流通,积极引导互联网企业开展场内数据交易。抓紧出台《北京市数据条例》《北京市数据交易规范》等配套法规和规范。探索开展北京国际大数据确权中心建设,开展数据权属、数据治理、数据资产估值等基础性工作。构建交易所、数商、经纪人、用户一体的数据供给侧交易模式和安全可靠的交易平台。

来自科技界别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屈庆超建议,进一步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围绕核心技术和关键器件“卡脖子”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投入,加强培育引进相关人才,超前布局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网络体系;同时持续强化政府和市场协同,树立包容审慎的监管理念,既要避免“一刀切”式的监管和对新生事物一律“切一刀”的过度监管,也要防止引发系统性风险;树立系统观念,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促进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有机结合,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前瞻布局类脑智能、量子计算、虚拟现实等未来数字产业,力争成为先进技术引领者和标准制定者。

“2020年北京市科研投入(R&D)达到2326亿元,占北京GDP6.44%,全国第一。国家重点实验室84家,一流大学8所,各项指标均全国领先。”黄宝荣认为,“推动支柱性科技产业发展,解决‘卡脖子’问题,离不开足够的国际一流人才。建议政府各部门要建立沟通协调机制,督导各单位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政策体系,利用法律、规定和政策措施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在经费上给予保障,在资源上给予倾斜。”

2022-01-13 高志民 ——来自北京市政协委员的科技声音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8074.html 1 将首都打造成全球创新高地 18,07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