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民意周刊

老妈妈“新两岁”时的思考

——失能老人康复实践中的文化及体制机制上的创新运用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1月17日   第 05 版)

栗文忠

民间有个说法叫“久病床前无孝子”,深究其实践中的困难,我们不得不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失能老人是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会影响群众的幸福感、社会的平稳,影响中青年人的工作。党和政府下决心对其破局,在未来5年,真正形成“久病床前有孝子”的新局面。

当代社会,中青年人上有老、下有小、中间经济压力大。面对失能老人、有病老人、嗷嗷待哺的孩子,任谁都不可能持续担当伺候失能老人的孝子。老人很容易因无奈无助而逼垮,中青年人在久病床前的老人及婴儿的啼哭声中很容易崩溃。

在一位失能老人的康复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家庭协助、传统美德的传承以及科学照护的重要性。在陪伴失能老人康复实践的二年中,我们看到了解决此类困难的路径。

课题加实践的日子

“妈妈2岁了!”护工黄四娟在心里刻上了难忘的岁月。

黄四娟两年时间写下了560篇工作日志,它们记录了失能老人康复实战的全过程。有精神疏导、有音乐康复引导情绪,还有每天两次20分钟的体能肌肉康复以及老人的营养配餐记录,每次记录都有专人提示、批示、启示。

如果说2020年1月11日老妈妈在石景山医院手术成功是“重生”的话,现在老妈妈已经“重生”两岁了。老人从卧床不起50多天,到现在每天能走500多米。

两年来,我们从失能老妈妈的康复过程中,从精神到文化的适用,再到机制体制的探索,遂形成了课题加实践的万字建议方案。《人民政协报》《中国房地产报》发动记者走基层,到社区、到企业、到养老院、到研究人员中去做调研。结合我们身边的失能妈妈的康复试点,“发现当天的问题,解决问题在当天”。做好护工思想工作,在用热心、细心、耐心为失能老人服务时,引导护工向先进典型学习,学护理知识的标准文本,学希尔心理学的十六问。同时站在全社会应对老龄化的角度,促进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政策完善、行动规范,弘扬中华民族孝道文化。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存在长寿不健康的问题。目前,约1.9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超过4000万的失能老人需要照护。预计到2030年,我国失能老人将超过7700万,将会影响2亿多人的生活与工作,失能老人经历的失能期也将延长到7.44年。

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此前表示,人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帮助今天的老年人,也是帮助明天的每一个人。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养老之路至关重要。

养老不再是“一家之事”,而是全社会的责任共担。两年来的调研发现,养老中最难啃的“骨头”是“一人失能,全家失衡”。要进一步推动解决全国“一老一小”群体所面临的“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社会性难题,急需创新机制,走出一条及时、科学、综合的应对养老托育之路。“一老一小”优养驿站的提出,将强化“一老一小”领域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

“一老一小”优养驿站是破局的关键

目前,“一老一小”优养驿站是社区名副其实的“短板工程”。90%的老人在社区,90%以上的婴幼儿在社区,社区配套“优养驿站”已是刚需。

一位在养老界做了十几年研究与实践的资深专家,对《人民政协报》和《中国房地产报》联合提出的“关于推进全国社区‘一老一小’优养驿站建设”的建议给予了高度评价。

让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家事”,亦是“国事”。

对此,《人民政协报》和《中国房地产报》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提出了5点建议:

一是探索“一老一小”优养驿站建设统筹谋划机制。

组建市级专班指挥协调是必需的组织保障。第一年试点引路,将自选项列入国家级、各级财政投入的基础项,市级城市选择1-2个进行试验。扩大长护险试点,开辟失能险试点纳入全员试验。0-3岁幼儿的托育管理可向上海市学习,纳入教育管理体系。

二是探索建设“一老一小”优养驿站可持续模式。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与委托运行并行,市场运作和公众参与同行的模式。从政策扶持、产业对接到服务跟进等多角度为“一老一小”产业升级及其纵深发展提供动力。

三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一老一小”优养驿站建设配套制度。创新产业土地规划、开发建设、财税、金融等相关配套政策。打通产业平台中各环节之间的通路,实现资源互补,方便养老领域的市场主体参与到产业发展的进程中。

四是将老人日间照料与托儿照料融合,实行可分又可独立的综合体建筑,这是优养驿站建设规划的重点。

五是建立示范性的优养驿站统筹集团。可由一家央企牵头地方国企及民企共同组建。未来5年,要让“银发浪潮”成为新消费蓝海与“长寿红利”。

未来5年应做到的工作

一、打破不作为思想是重中之重。“一老一小”事业潜力足,韧性大,市场大,活力强,空间特大,深层逻辑严密,建议党中央国务院将其列入年度巡视、整改工作范围,奖优罚劣。

二、应实现基础配套设施改造的提升和完善。由政府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托幼、养老、食堂、文化等设施,实现智能化政务服务平台,做到智能预警应急救援救治,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助力“一老一小”服务效率,延展“一老一小”服务配套功能。

三、做好资源密集搭配、技术要素整合。

利用线上和线下资源,延伸养老服务产业链,给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贴心的便捷服务。以养老为轴心,“养老+”思维不断破题,从单维价值创造向多维价值创造转变,从提供功能化产品向改变生活方式转移。

四、“一老一小”优养驿站不仅是做公益,也是银发经济、活力老人的互助点。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认为,人口老龄化既是挑战,也是寻找经济增长新动能的突破口。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一定会在高服务标准、高质量产品、高浓度情感互递中,创造性地解决中国的老龄化问题。

(作者系中国房地产报社社长、社委会主任)

2022-01-17 栗文忠 ——失能老人康复实践中的文化及体制机制上的创新运用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8229.html 1 老妈妈“新两岁”时的思考 18,22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