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生态周刊

追风探雪 共赴冰雪之约

——揭秘北京冬奥会气象服务保障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1月20日   第 05 版)

延庆赛区气象服务组成员顶风迎雪登上小海陀山,维护自动气象站

本报记者 王菡娟

距离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的脚步越来越近,对于气象人来说,也迎来了一场大考。

其实,早在2021年2月初,从“相约北京”系列冬季体育赛事举办开始,三个赛区预报服务团队就已严格按赛时标准自我要求,对标需求,打磨能力;再往前看,以“一场一策”和“一项一策”为原则,汇聚多地业务骨干的冬奥气象服务核心团队自2017年建成以来,进山追风、驻场冬训……气象人追寻冰雪之梦的脚步一刻不曾停止。

“我们准备好了!”从冬奥会筹备之初,气象部门深度参与,眼下,冬奥气象工作者们更是早已做好准备。

山高风大,气象保障有多难?

山高、风大、乱流多……作为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项目的竞赛场地,位于延庆赛区的小海陀山气象环境颇为复杂。“‘一天变四季、十里不同天’。”气象专家这样形容山区的环境。

和夏季奥运会不同的是,冬季奥运会的很多项目都在像小海陀山这样气象环境比较复杂的户外赛场进行。这对于气象部门来说,冬奥会的气象服务保障将迎来新的挑战:影响赛事的气象要素预报难度更大,赛事开展对预报时间精细度要求高。

冬奥的气象保障到底有多难?

“以高山滑雪赛道为例,赛场环境水平距离短、垂直落差大。海拔落差每一百米,气象环境就有天壤之别;翻过一道山梁,又是另一番光景。”专家表示。

同时,不同的比赛项目又对气象条件阈值有不同的要求。

“要对风、气温、能见度、雨雪相态等要素进行监测预报。运动员在高速下滑过程中,极易受到赛道突变的纵风及横风影响。特别是雪上项目赛道风场突变性强,太阳多晒一会儿,或者一朵云飘过来,都会让风发生变化。”专家介绍说。

据报道,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有17项比赛因为气象原因进行了调整,有1项直接取消。

也正因为如此,一般的站点预报以及常规的网格差值预报难以满足赛事保障需求。

专家同时也表示,纵观历届冬奥会气象服务保障,国际上并没有成熟的、完全适用于北京冬奥会的可移植技术方案。

因此,北京冬奥会气象服务保障挑战大、科技攻关难度高,很多技术可以说是从零起步。

为了做好气象服务保障工作,早在2013年,中国气象局就为成功申办北京冬奥会提供了翔实科学的气象依据;申奥成功后,中国气象局第一时间启动北京冬奥会气象服务筹备工作,2016年7月,成立冬奥气象服务领导小组;2017年6月,成立冬奥气象中心,选派气象骨干入驻北京冬奥组委设立的气象办公室;2017年8月,中国气象局与北京冬奥组委签署冬奥气象服务协议,滚动跟踪了解气象服务需求;2018年,中国气象局成为第24届冬奥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2020年10月,北京冬奥会气象服务协调小组组建……

冬奥气象科技实现多个“首次”

2022年1月1日,在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34天之际,经过近800天的试运行,作为北京冬奥会气象保障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河北省张家口新一代天气雷达正式业务运行。

该雷达位于张家口市康保县,观测范围可覆盖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等地,最大探测半径达460千米,能够有效识别降水粒子相态和大小,每6分钟更新一次数据,生成多种气象应用产品,是分析、预报京津冀乃至华北地区灾害性天气的重要基础设施,为复杂山地及超大城市监测服务再添“猛将”。

2021年11月6日至8日,张家口经历下半年以来最大范围的雨雪寒潮天气过程。借助该雷达的观测数据,值班预报员对此次天气过程开展全方位立体观测,进一步提高了冬奥会张家口赛区雨雪相态转换及降雪天气过程的分析预报能力。

当有极端恶劣天气可能会影响比赛进程时,预报员可通过该雷达回波图判断极端天气的发生发展和影响,持续为北京冬奥组委科学安排赛事提供重要气象服务和信息支撑。此外,还可增强对京津冀地区上游降水天气发生、发展、演变的精细化监测及预报预警,为办好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贡献气象力量。

据介绍,数年攻关,冬奥气象科技实现多个“首次”:构建了科技冬奥气象“百米级”“分钟级”天气预报技术体系,实现了冬奥山地赛场的0~10天“百米级”网格气象预报以及冬奥关键点位的0~10天定时、定点、定量气象预报;复杂山地精细化网格数值预报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新技术新方法广泛应用……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核心技术完全自主可控。

织密监测网络,完善预报系统。早在2019年年底,冬奥赛区三维立体气象观测站网基本建成,在北京城区、延庆及河北张家口周边,气象部门建成现代立体观测设施441套。

当前,“科技冬奥”项目已纳入世界气象组织高影响天气预报示范项目,将为国际高影响天气预报技术研发和应用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我们准备好了”

“冬奥会,我们准备好了!”经过多年的准备,气象工作者们底气十足。

据介绍,面向冬奥组委主运行中心(MOC)指挥部领导及内设机构,以及不同场馆的服务需求,三大赛区各服务团队有条不紊地提供赛事服务及场馆站点预报﹑通报。

据介绍,气象人一面夯实“内功”,模拟赛时状态,依托现有平台、科技成果,将预报细化到每一个场馆、每一条赛道;一面打磨“外功”,与其他相关团队、单位细化点位对接,演练不同气象风险下的赛事变更预案等。

同时,预报员更加紧在每一轮过程、每一场赛事、每一次模拟和演练中自我检验和提升:

在北京、延庆赛区,从2021年12月6日开始,预报业务人员开展定点、定时、定量的预报“比武”——每天17时前,预报员制作各冬奥场馆预报,并上传至多维度冬奥预报业务平台,再由系统统计评分。在促进精细化预报能力提高的同时,更反复强化了这套业务系统操作流程。

在张家口赛区,针对刚刚结束的国家冬季两项国际训练周中降温大风天气服务情况,场馆气象服务团队总结经验,优化服务策略。

在云顶滑雪公园,预报员在不断强化多元气象观测设备应用的同时,针对建成防风网的新情况开展场馆内外风速风力预报试验,为赛时精准“捕风”积累经验。

国家气象中心也已组织起一支高效协作团队,以现场预报服务为前锋、中央气象台会商支持和决策服务为大本营、预报技术研发和系统平台保障为后卫,随时提供专家保障。

冬奥组委主运行中心(MOC)首席预报员何娜告诉记者,冬奥气象服务团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队员平均年龄37岁。从2017年至今,每年12月至次年3月,我们都会参加赛场天气的冬季预报训练,按照赛时对气象预报的需求,模拟制作发布预报产品。

“6年的集训、磨炼、测试和储备以及‘相约北京’测试赛气象服务保障任务的圆满完成,让大家对真正的实战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何娜说。

张家口赛区云顶场馆群首席预报员李宗涛表示,“如果说张家口新一代天气雷达业务应用、气象观测设备星罗棋布意味着冬奥气象综合观测系统的就绪,‘分钟级、百米级’预报产品的陆续发布意味着‘科技冬奥’项目的完成,多维度冬奥预报业务平台、雪务专项系列系统的定版运行意味着冬奥气象信息化建设的竣工,那么随着冬奥外方专家的进场,国家队结束奥运积分争夺回国训练,真正冬奥服务的大幕才徐徐拉开。我们将全力以赴,借助最精密的观测,以最精准的预报、最精细的服务,将气象灾害风险对赛事的影响降至最低!”

中国气象局局长庄国泰表示,6年多来,我们建立了现代化冬奥气象保障系统、锤炼了过硬的保障服务团队、健全了跨地区跨部门冬奥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机制,为北京冬奥会筹备工作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保障服务,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打好北京冬奥会气象保障服务关键之战。

2022-01-20 王菡娟 ——揭秘北京冬奥会气象服务保障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8410.html 1 追风探雪 共赴冰雪之约 18,41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