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财经周刊

认知不足并非散户最大风险

——中国经济怎么看之七十六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1月25日   第 10 版)

作者:杨朝英

上周,国内某证券专业媒体从中国裁判文书网挖出一个投资故事:广州一名老太太加杠杆炒股,获得某证券公司6600万元两融授信额度。最终,因股市下跌,股票跌破平仓线后,老人没能在约定时间内追加担保物,也没还债,不仅价值数千万元的股票被强制平仓,还欠了该证券公司上千万元债务。

这个故事让我们再次认识到风险二字的分量。每名投资者都知道这样一句话: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但是,有一个事实也让人无法回避:大多数散户对风险的认知,基本上都停留在概念阶段。

至于真正的风险究竟来自哪儿,很多投资者也很少真正细想过。我倒有一个反直觉的发现:它并不是来自投资者的认知能力不够。

网上有很多投资大V经常说,投资是认知的变现。换句话说,你不能赚到认知以外的钱。在这些大V带动下,很多投资者开始了艰苦的学习之旅,技术派、价值派、价值投机派……各种投资学说在中国投资教育市场都找到了买单者。

结果呢?我们发现,2021年中国股市虽然每位投资者平均赚了5万元,但七亏一平两赚的现象似乎并没有真正改变。很多刻苦学习的股民,年底的账户上,显示的依然是负收益。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经济界中有两类人,经常出现在媒体上。一类是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一类是经济学者。前者谈的大多是具体创业故事、行业动态或者政策建言,后者则多以相对宏观的话题为主,或者某些前沿管理理论。

也就是说,从平均认知能力来讲,企业家对经济现象、规律或管理学的认识广度,要逊色于经济学者、管理学家,但这并不妨碍企业家创造财富。反之,经济学者创业成功的例子并不多。

同样,我们发现,成功的股市投资者中,既有高瓴集团创始人张磊这样来自名牌高校的高才生,也有很多初中刚毕业的超级牛散;而失败的股市投资者中,高学历者也比比皆是。

这说明一个道理:股市投资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认知能力足够了。

我国股市上,认知能力无法成为竞争门槛,本质上是由股市盈利机制决定的。

当前,我国投资者在沪深股市的盈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通胀形成的资产溢价,直观表现是降息利好股市,股民大部分获益;二是上市公司成长的利润分红,这也正是大基金喜欢买高分红银行股的原因;三是其他投资者的钱,主要由股票价格上下波动完成。其中,第三个模式占比最高。

这决定了我国股市基本上以多重博弈为主要形态。懂点博弈论常识就应该知道,博弈结果并不取决个体的认识,而是各主体行为的综合反应。

至于散户在股市投资中的最大风险,我个人倾向认为,是投资者行为与承受能力不匹配。就如上面的案例,融资风险有多高,学过小学算术都可以算出来;最终负债,根本原因还是融资额超过了承受力。

2022-01-25 杨朝英 ——中国经济怎么看之七十六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8657.html 1 认知不足并非散户最大风险 18,65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