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莹莹
喜庆的红灯笼高高挂起,祝福的对联贴上大门,新春佳节一幕幕温馨时刻的背后,离不开许多人的成全与守护。他们是一个个有心人,用真情和善意焐热身边人的心,因为有他们,暖意和年味儿无处不在……
过年时,愿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回家路
大年初一,母亲用一碗云南老家的特色小吃“米酒小汤圆”把李景伟唤醒,寓意“团团圆圆”。这也是自打他4岁时被拐后,第一次吃到母亲亲手做的汤圆。
“终于能和家人一起过年了,没想到再一次见到母亲,我已是中年,带着她买衣服、做头发,亲手做饭给她吃,有太多的第一次……好在一切都还来得及。”和家人分别33年后,说起共同度过的第一个团圆年,李景伟话语间洋溢着幸福与开心。
短短不到两周时间,就见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李景伟每每想起总觉得不可思议。感受着浓浓亲情的同时,李景伟打心底里感恩四川省邻水县的烧烤店主甘彪,正是因为他的无私帮助,让久别的母子今生能够再次团聚。
33年前,年幼的李景伟被邻居从云南昭通拐骗至河南兰考县。他从小就知道自己的身世,也能记着家乡大概的样子。长大成人后,他始终觉得,将来要找回家去,但又不知该怎么办。
去年,受到成功寻亲案例鼓舞,李景伟决定主动出击,找寻自己的亲人,他找到了寻亲志愿者甘彪。
“当时他发来了一段自述身世的文字,并特地提到至今还记得家乡的样貌。我就鼓励他画出来,然后帮他发布寻亲视频。”甘彪告诉记者,自己最初帮人寻亲时,凭着一股子劲儿发了数百条寻亲视频。后来他发现,要让更多人看到这些视频,除了要不断发,内容也要有一些策划,每个视频要有不同的主题,要当事人站出来讲述自己的故事。根据寻人者回忆中的细节大体判断对方曾经在哪里生活后,他会和平台沟通,在当地进行推送,加大视频被亲人看到的可能性,从而帮助寻亲。
“记忆里,从前的故乡背靠大山,盘山公路从山脚一直蜿蜒到山顶,公路上时有满载货物的大车来来往往。沿着山上的小路往下走,会路过一片经年常绿的竹林,一头犁地用的水牛拴在那里,水牛有一对弯曲的黑角。”李景伟一点点把脑海中对家乡的回忆画在纸上,时快时慢,有时还要几经修改。几十年来,他生怕忘了家的样子,从小就拿着木棍一遍遍地在地上画。
短时间内,甘彪协助李景伟录制并发布了8个版本的寻亲视频。在那段广为流传的寻亲视频中,李景伟举着手绘家乡地图,细细回忆起老屋旁的山路、梯田和水塘,幼时曾见过蓑衣、斗篷、水牛、竹子和广柑。
一时间,网络上提供消息的热心人蜂拥而至。为了帮助李景伟找到家人,他们还专门建了一个“李景伟寻父母群”,群里有来自各个地方的爱心志愿者70余人。每天,大家都会将搜集到的各种信息分享在群里。
在甘彪等志愿者的协助下,寻亲范围一步步缩小,最终定位在川渝和云南的交界地带。事情出现转机,是因为甘彪敏锐地发现,李景伟在河南生活了30多年,竟然能听懂自己的四川邻水方言,并且知道“广柑”一词。因为甘彪家乡一带地区会将脐橙称为“广柑”,所以甘彪猜测李景伟的老家应该就在邻水周边。
就这样,甘彪一行60余人逐个排查疑似地区,一步步缩小寻找范围。去年12月28日,李景伟与母亲DNA比对成功,至此,短短13天的时间,甘彪等人便成功帮助李景伟找到了家人。
今年1月1日,李景伟在河南兰考与母亲相认,甘彪也与3名志愿者一同奔赴河南,跨越1000多公里见证这场阔别30多年的暖心场景,并亲手为李景伟送上了他儿时最喜欢的水果“广柑”。
“大家好,我是甘彪,抖音寻人创作者,帮助走失者回家……”记者看到,在每段视频的开头,甘彪都是这样的开场白。在四川省邻水县石永镇,这位“年代烧烤爱心店”的“掌门人”,可谓机缘巧合走上了帮人寻亲的路。
2017年,甘彪的烧烤店附近来了一位流浪的老人。当地派出所、救助站和居委会想把老人送去养老院,但遭其拒绝。甘彪和朋友凑钱租了一间房子给老人居住,另购置家具、床垫、棉被等。“我是退伍军人,而且我们都有老的一天。”甘彪说,他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看不得老人受苦。
2018年秋天,甘彪产生了为老人寻亲的想法,于是拍了条视频发在抖音上,配文“邻水朋友们,帮忙转发这位老爷爷,在邻水流浪,他想落叶归根,却找不到回家的路……”然而这条寻亲的信息如石沉大海,大家都不知道老人家在哪。
一条不行就发一百条,一天不行就找一年。甘彪每天给老人饭吃,店里员工帮老人洗头洗脸,朋友们起先帮老人搭了避风的窝棚,而后又帮老人租了房子……甘彪用视频将这些点点滴滴都记录了下来,每天少则一条,多则三五条地发到网上,希望这条寻亲视频能被老人的亲人、熟人看见。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2月底,老人的一个远房侄女看到了视频,其家人终于找到了走失十余年的老人。那时,甘彪已经给老人拍了426条视频。
从此,甘彪开始发视频帮人寻亲。近4年来,他总共为七八百名想寻亲的人发布了信息,已帮助10多个家庭团圆。
“开弓没有回头箭,帮人寻亲,我一定坚守、坚持!”甘彪说:“我们将继续携手奔走在助人寻亲的道路上,过年时,愿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回家路!”
医者仁心 驱车千里送老人返家过年
家,是幸福的港湾,也是永远的牵挂。哪怕远隔千里,“回家过年”都是每个中国人心里的爱与期盼,也许这就是“年味儿”,更是一种抹不去的“乡愁”。
除夕临近,过年的氛围越来越浓,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院区肝胆外科5病区72岁的马奶奶待不住了,时不时掰着手指头和同病房的老姐妹预备家里要采买的年货和年夜饭要做的饭菜。
去年12月8日,马奶奶因急性胰腺炎,从榆林转院到交大一附院东院区。入院后,在科室医护人员的悉心照顾下,老人的病情一天天好转,眼看不日便可出院,可西安的新冠肺炎疫情却阻挡了她回家的脚步。
随着年关将至,马奶奶的“思乡病”越来越重,但因为来时得知住院时间较久,自家车辆没有留在医院,此时可谓寸步难行。听着母亲几乎天天催着要出院回家,陪护的女儿一筹莫展。
“刚开始希望医院能安排救护车送我们回去,但那个时候正是疫情紧张的时刻,医院救护车有限,再加上要送回榆林,距离比较远,司机长途驾驶风险很大,院方短时间内无法安排。”马奶奶的女儿告诉记者,后来,她想办法联系了一部社会车辆,对方往返榆林运费要7000元不说,而且对疫情管控期间需要办理的各种手续也不清楚。无奈,只好作罢。
回家成了马奶奶的一种执念,说啥都要和家里人一起吃年夜饭。就在母女俩犯愁的时候,肝胆外科主任沙焕臣的一句“不让你们挨宰,我开车送你们回家”解了燃眉之急。
“说实话,挺意外的,毕竟他工作那么忙,路途也不近。”马奶奶的女儿说,更想不到的是,沙主任说到做到,在办理完出院手续后当晚,他就把自己的车停到了医院,方便她们把需要带走的物品提前放进后备厢。
“疫情封控期间,作为一名医生,我送出院患者回家,开具各种证明都比较方便。”沙焕臣坦言,自己从医多年来一直将心比心,他十分理解老人家思乡心切。
出发当天,沙焕臣换休,他提前预设了3种路线,早上6点,驾车载着马奶奶母女俩一路奔波赶往榆林。一个多月朝夕相处,他给了老人康复的希望,也要努力圆她回家过节的念想。
根据当地疫情防控政策,沙焕臣只能将马奶奶送到当地高速路口。到达时,家人早早等候在路口,见到他们又是激动又是感动,一个劲儿地说着“谢谢”。看着马奶奶被家人接上车,沙焕臣放心了,稍做停留后又风尘仆仆踏上归途,待回到医院已过了晚上8点。
沙焕臣告诉记者,连续开车13个小时,来回往返1120公里,对40多岁的他而言还是头一回,晚上回来的时候有点要打盹,就打开车窗,吹吹冷风清醒清醒继续走,“一路开车虽然很累,但特殊时期,医生为满足出院条件的患者尽一份力也是应该的。”
“沙主任,谢谢你送我们回来,我好多了,你放心。”眼下春节假期已过,沙焕臣的手机里依然保留着马奶奶到家后发来的视频,那声“谢谢”,是对他所有付出的最大褒奖。
“过年不回家,就到姨这儿来”
每逢过年,最思念的除了家人,就是家乡的味道。
在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一家小店在春节期间照常营业,从中午11点到晚上11点,为留在沈阳过年的陕西籍大学生免费提供臊子面,让身在异地的他们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过年不回家,就到姨这儿来!来一个我就招待一个,来两个我就招待两个,只要你进店咱就说陕西话,一切都‘么麻达’(陕西方言,意为没问题)。”48岁的店主程亚娟来自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在我家乡,臊子面是对客人的一种礼遇。小时候,我父亲是个手艺人,走街串巷。走到哪赶上饭点,别人都会给他一碗臊子面,热气腾腾的面条‘哧溜’几口下肚,不仅饱腹还暖心。”
20多年前,程亚娟嫁到东北,在沈阳经营一家小面馆,每年只有过年时才回家看望父母亲人。今年由于疫情,她决定不回家了,但同时想到还有很多回不去家的陕西人,所以想召集大家来到小店一起过春节。
“因特殊原因滞留在沈阳过春节的陕西籍学生娃,如果除夕、大年初一、初二你没有地方可以去,大家可以相约在本店一起过春节,包饺子、吃臊子面。”把这个消息广而告之的同时,程亚娟还特意组建了名为“陕西学生娃在沈阳过大年”的微信群,将群二维码贴在店里,需要的学生可以扫码入群。
“陕西人逢年过节吃面是大事,咱们陕西人最愿意吃臊子面,逢年过节都会吃。所以我提供免费的臊子面给孩子们,让他们在沈阳也能找到归属感。”程亚娟告诉记者,“我是个做面的,我能做的就是帮助留在沈阳的陕西孩子们吃上家乡的面条,一解乡愁。”
一碗热气腾腾的臊子面,除了温暖家乡人,还有一个特殊的使命。走进小店,说句“单人套餐”,就可免费充饥。从2020年10月至今,程亚娟陆续送出了300多碗“爱心面”。其间,还有很多前来献爱心的陌生人,就餐后多付一些钱,把爱心“存”在店里,希望给更多人带来温暖。
小店的墙上贴了18个“奖状”,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特殊的“代号”和钱数。“实在追不上的和平广场大姐”“北京来沈阳出差的帅哥”“为癌症母亲代存500元的女儿”……据了解,这些都是为店里的“爱心面”存钱的陌生人,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温暖的陌生人,才让一碗热气腾腾的臊子面成为传递温暖的“爱心面”,也让居住在沈阳多年的程亚娟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度。
爱心人士们存的钱,程亚娟陆续都捐给了有困难的人。去年给沈阳一个烫伤的孩子捐出2500元,800元给了滞留在西安的外地学生。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家小小的面馆,是既能饱腹又能保住面子的爱心港湾。今年春节,它再次用家乡的味道给予那些回不了家的学生安慰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