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化周刊

律转洪钧 万象回春

——唐诗中的新春佳节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2月14日   第 11 版)

▲沈文凡

◀(明)李士达《岁朝村庆图》轴(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沈文凡教授部分学术著作

□主讲人:沈文凡

主讲人简介:

沈文凡,著名学者。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出版《唐诗接受史论稿》《唐宋文学综论》等20余部学术著作;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主要从事唐宋文学、东亚古典汉诗、中国古代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编者的话: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佳节,历来是除旧布新、岁律更始的传统节庆日。唐代诗人多将节俗庆典、新春祝愿、岁序感怀等付诸诗歌创作中,创作出了除夕诗、元日诗、人日诗、上元诗等诸多名篇佳作,形象生动,意蕴深刻,精彩纷呈,深受人们的喜爱。本期讲坛邀请沈文凡教授讲述唐诗中的新春佳节。

献岁初开泰,一宵迎送中:除夕与元日诗

除夕守岁是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唐代自宫廷到民间,对此都极为重视,宫廷中会举行盛大的守岁活动。

牛肃曾记述唐太宗在贞观初年除夕守岁的盛况时写道:“时属除夜,太宗盛饰宫掖,明设灯烛,殿内诸房莫不绮丽。后妃嫔御皆盛衣服,金翠焕烂。设庭燎于阶下,其明如昼。盛奏歌乐。”(《纪闻》)可知除夕夜宫廷灯烛绮丽,歌乐齐奏,皇帝妃嫔皆盛装华服,一同守岁,气氛欢乐祥和。一年将尽,除旧布新之际,总能触动诗思,宫廷中君臣唱和,佳作频出,彰显出典雅庄重的大国风范,百姓和乐,国泰民安。如唐太宗《守岁》:“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描绘宫中红梅新蕊、盘花卷烛的绮丽美景,叙述守岁欢宴之乐;《除夜》:“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写时岁更替的节序变化,期待冰消雪融,冬尽春来;唐高宗“今宵冬律尽,来朝丽景新。……送迎交两节,暄寒变一辰”,叙写除夕寒将尽,春晨欲临,绿柳红梅悄悄捎来春意,充满对新岁的期盼。

参加守岁宴的群臣在君王号召下亦多有奉和应制之作,风格端庄雅正,内容多为描绘宫廷节日欢庆景象,表达新春美好祝愿,歌舞升平,一派祥和。

杜审言《守岁侍宴应制》:“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廷灯烛上熏天。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欢赏寄春前”,描述宫宴灯火辉煌,君臣齐集御筵,对局探钩、传饮柏酒的欢乐情景。沈佺期《守岁应制》:“南渡轻冰解渭桥,东方树色起招摇。天子迎春取今夜,王公献寿用明朝。殿上灯人争烈火,宫中侲子乱驱妖。宜将岁酒调神药,圣祚千春万国朝”,描写春风解冻,王公献寿,祈求国运昌隆,延祚千年。

民间亦重视除夕守岁,不同于宫廷唱和的宏伟庄严,民间的除夕守岁书写重在描绘家人团圆的温馨场面,笔触细腻真实,充满温情。

白居易《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弟妹妻孥小侄甥,娇痴弄我助欢情。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形骸潦倒虽堪叹,骨肉团圆亦可荣。犹有夸张少年处,笑呼张丈唤殷兄”,刻画了一家长幼共持岁盏、团圆欢聚、其乐融融的画面。《三年除夜》:“晰晰燎火光,氲氲腊酒香。嗤嗤童稚戏,迢迢岁夜长。堂上书帐前,长幼合成行”,从明亮的庭燎之火、氤氲的腊酒香气写起,说到一家人依年岁长幼依次饮酒,夫妻对坐,相望儿孙,描摹细致,人物栩栩如生。孟浩然《除夜有怀》:“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描绘了残灯香炉、竹叶芙蓉等除夕夜景,而后表达了未能与家人团聚的相思之情,作品情景相融,情真意挚。从作者对万家灯火人未眠的推想及对亲人魂萦梦牵的思念亦可看出古人对除夕守岁的重视。

除夕后的次日正月初一即元旦,元日就是俗称的新年,又称三元之日,乃年之元,月之元,日之元的吉日。“元日”还有“元正”“岁首”“岁朝”“首祚”“三元”“四始”等近20种别称。敦煌文书尚有“履端”之称,凡正月间聚饮行乐之会,也称“履端之会”,以示新年欢庆。

唐代皇帝会选择在每年三元复始之时行祭祀之礼,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宫廷每年的元旦都会举行群臣及域外往来使者的班列朝贺,充满浓重的仪式感。《资治通鉴》载:“(贞观二十二年)是时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每元正朝贺,常数百千人。”可见朝拜场面之盛大。唐太宗《正日临朝》诗云:“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虽无舜禹迹,幸欣天地康。车轨同八表,书文混四方。赫奕俨冠盖,纷纶盛服章。羽旄飞驰道,钟鼓震岩廊。组练辉霞色,霜戟耀朝光。晨宵怀至理,终愧抚遐荒。”诗写元旦早朝礼仪之盛,庆典钟鼓声震天,众臣子盛装出席,万国来朝,彰显强大国运,巍巍盛世。

臣子文士的相关创作中,亦着重突显大唐王朝江山稳固的恢宏气象,李元操“众灵凑仙府,百神朝帝台”“冠冕多秀士,簪裾饶上才”(《和从叔禄愔元日早朝》);耿湋“乐和天易感,山固寿无涯。渥泽千年圣,车书四海家”(《元日早朝》);卢纶“济济延多士,跹跹舞百蛮”(《元日早朝呈故省诸公》);王建“大国礼乐备,万邦朝元正”“三公再献寿,上帝锡永贞。天明告四方,群后保太平”(《元日早朝》)等诗句描绘了百官元日觐见朝贺,祈福大唐国运昌隆,江山永固。“紫贝为高阙,黄龙建大牙。参差万戟合,左右八貂斜。羽扇纷朱槛,金炉隔翠华。微风传曙漏,晓日上春霞。环珮声重叠,蛮夷服等差”(耿湋《元日早朝》);“庭燎远煌煌,旗上日月明”“六蕃倍位次,衣服各异形”“泰阶备雅乐,九奏鸾凤鸣”(王建《元日早朝》)等诗句从气候环境、朝拜队列、服饰、声音等不同方面铺写了元旦朝拜的盛大场面和热烈气氛。

祭祖拜年是元旦的重要习俗,人们天明即起,锦衣华服,饮酒祝祷。宗懔《荆楚岁时记》载:“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干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一年中节庆之盛莫过于此,唐诗中的相关叙写多用祥瑞意象重点突出除旧布新的喜悦。杨巨源《元日呈李逢吉舍人》:“华夷文物贺新年,霜仗遥排凤阙前”,写出诗人元旦与友人互相拜年恭贺的喜悦;薛逢《元日田家》:“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描绘田家邻里之间元旦互相拜年,举杯贺寿的情景,人们心中充满节令欢庆的喜悦。

除夕元旦时处新旧年岁更替之际,诗人铺写佳节繁华景象时亦常怀有对时间、生命流逝的感慨与思考。史青“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应诏赋得除夜》);元稹“莫道明朝始添岁,今年春在岁前三”(《除夜酬乐天》);曹松“千门庭燎照楼台,总为年光急急催”(《江外除夜》)等诗句,对冬去春来的时序变换皆有细腻感知,在这年复一年的寒来暑往中,又添新岁,充满哲学意味。

瑶筐开宝胜,彩笔颂春椒:人日诗

正月初七称“人日”,又称为人胜节、人庆、七元等。古人把正月初一至初八依次看作万物复始之时,晋人董勋《问礼俗》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因第七日造人,古人往往于此日祈祷子孙繁衍,人丁兴旺。

唐诗中的人日书写亦处处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重视。高适“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人日寄杜二拾遗》),表达了韶光易逝的慨叹;卢仝“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成人。从今克己应犹及,愿与梅花俱自新”(《人日立春》),于人日重新审视自己,决定克己自励,积极向上;司空图“自怪扶持七十身,归来又见故乡春。今朝人日逢人喜,不料偷生作老人”(《乙丑人日》),回望自己七十载生命历程,感慨人生已老,仍见故乡春来,值得庆幸。作品往往充满反思自省意味,蕴含对时间流逝、人生经历的思考。

古人认为万物一年的运势与节候状况息息相关,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初七日谓之人日。是日天气清明者,则人生繁衍。”若生日之时天朗气清则一整年都安泰无恙;若阴晦清冷则易逢疾病灾难。故在新春初始之际祈祷天气晴朗、人丁兴旺具有重要意义。唐诗中的人日书写往往会强调此日气候阴晴。杜甫“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阴时。冰雪莺难至,春寒花较迟”(《人日》);韩愈“初正候才兆,涉七气已弄。霭霭野浮阳,晖晖水披冻”(《人日城南登高》);李峤“三阳偏胜节,七日最灵辰。行庆传芳蚁,升高缀彩人”(《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等诗句都体现出人日之时古人对节候的关注,希望天气晴好,预示一整年的风调雨顺。

古代人日有剪彩为人、戴人胜、登高祈福的习俗。“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羮。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荆楚岁时记》)“人胜”是以金箔彩纸等剪为人形,可贴于屏风床帐,或戴于鬓发之间,或馈赠亲友表达祝福,以示吉祥。

唐代宫廷中,皇帝于人日设御宴并赐彩缕、人胜,对于受赐的臣子而言,是莫大的恩宠,常被付诸笔墨,应制赋诗,以谢皇恩。崔日用“金屋瑶筐开宝胜,花笺彩笔颂春椒”;马怀素“三阳候节金为胜,百福迎祥玉作杯”;李乂“千年执象寰瀛泰,七日为人庆赏隆”“上日登楼赏,中天御辇飞”“幸陪人胜节,长愿奉垂衣”;郑愔“良时荷泽皆迎胜,穷谷晞阳犹未春”;赵彦昭“出震乘东陆,凭高御北辰”(《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等诗句妙语如珠,华丽铺写了御赐人胜、众人登高赋诗之事。诗为宫廷应制体,多有“瑞雪祥云”“玉杯金盏”“花笺彩笔”等意象,令作品呈现出典雅华美的艺术风貌,众臣子赞美圣上隆恩,祈福江山万年,符合大唐王朝的昭昭气象。

妇女多将人胜戴于簪花之上,点缀妆容,为新岁增添喜庆祥瑞的氛围,诗人笔下的描摹充满了温馨的闺情之趣。张继“遥知双彩胜,并在一金钗”(《人日代客子是日立春》);徐延寿“闺妇持刀坐,自怜裁剪新。叶催情缀色,花寄手成春”“擎来问夫婿,何处不如真”(《人日剪彩》)等诗句生动地描绘出唐代妇女人日裁剪人胜的闺房日常,笔调轻松,极富情趣。

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日预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与人日寓意比较相似,亦有剪春胜、做春幡等习俗。李峤“早闻年欲至,剪彩学芳辰”(《立春日侍宴内殿出剪彩花应制》);李远“钗斜穿彩燕,罗薄翦春虫”(《立春日》);韦庄“雪圃乍开红菜甲,彩幡新翦绿杨丝”(《立春》)等诗句都对此做了生动描述。很多时候,立春与人日恰逢同一天,诗人创作时不仅兼顾习俗描写,同时更多着笔于节候的变化和天地万物的勃勃生机,如阎朝隐“彩胜年年逢七日,酴醾岁岁满千钟”“宫梅间雪祥光遍,城柳含烟淑气浓”(《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宫应制》);罗隐“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京中正月七日立春》);白居易“二日立春人七日,盘蔬饼饵逐时新”(《六年立春日人日作》)等都在诗题或诗句中点明人日与立春同为一天,诗歌描绘出冰消雪融、雪梅烟柳、归雁拂云、游鱼迸冰的盎然春意,充满复苏的喜悦。人日因与立春日的日期、节俗、寓意相似相近,更增添了明艳活泼的生命力。

火树银花开,作乐踏歌来:元宵诗

农历正月十五,叫“上元节”“元夕节”,也叫“元宵节”,简称“元宵”“元夜”“元夕”。因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名。一般以通宵张灯结彩,供人观赏为乐,所以又叫“灯节”。这是个古老的节日,起源于汉朝。但一直到了唐朝以后才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元宵节。传统的元宵节可以说是春节活动的最高潮和最后一幕。

观灯是唐代上元节的主要活动。唐代帝王以精心制作的“灯轮”“灯楼”等庆祝佳节,华丽耀眼、绚烂夺目,燃灯三日,与百姓同乐。《唐会要》:“天宝三载十一月敕,每载依旧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开坊巿燃灯,永为例程。”唐代宵禁虽严,但在元宵节却特许弛禁,李昉云:“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睹灯花若昼日。”(《太平御览》)

唐代上元灯会不禁之夜,花灯争奇斗艳,人人争睹,万人空巷,寺观街巷灯明如昼,车水马龙。“唐朝正月十五夜,许三夜夜行,其寺观街巷灯明若昼,山棚高百余尺。神龙以后,复加严饬,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有足不蹑地,浮行数十步者。”(《记纂渊海》)生动地记述了百姓上元夜观灯的盛况。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歌咏描绘了唐代长安城中元宵之夜灯火繁盛、游人潮涌的景象。据刘肃《大唐新语》载:“神龙之际,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驰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俚工贾,无不夜游。车马喧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夸竞,文士皆赋一章,以纪其事。作者数百人,惟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郭利贞、殿中侍御使崔液三人为绝唱。”这首极负盛名的五律,八句皆对,韵律健快,与节日里人们的欢快心情相适应;色调上流金溢彩,与喜庆气氛相谐和。有古今元宵诗第一之誉。唐诗中还有很多对如此情境的铺写描摹。徐凝“出拥楼船千万人,入为台辅九霄身。如何更羡看灯夜,曾见宫花拂面春”(《奉酬元相公上元》);崔知贤“今夜启城闉,结伴戏芳春。鼓声撩乱动,风光触处新。月下多游骑,灯前饶看人。欢乐无穷已,歌舞达明晨”(《上元夜效小庾体》);崔液“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上元夜六首·其一》)等诗传神地写出上元之夜赏灯人潮汹涌,彻夜欢腾的空前盛况。

唐诗中提到的上元花灯多姿多彩,种类各异,如韦蟾“举烛光才起,挥毫势竞分。点时惊坠石,挑处接崩云”(《奉和山灯》),段成式“如霞散仙掌,似烧上峨嵋。道树千花发,扶桑九日移”(《观山灯献徐尚书》),写悬挂于幽静山中的山灯,微光闪烁,远望如星,又似烛光熠熠,在树木映衬下如万树花开;李郢“恋别山灯忆水灯,山光水焰百千层”(《上元日寄湖杭二从事》),写点燃在水面的灯光,随水波流动,光影交叠,观之令人目眩神迷。除山灯水灯外,唐代还首创了更为华丽璀璨的“灯轮”,张鷟《朝野佥载》云:“唐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可见灯轮有数万盏花灯组成,有锦绮金玉装饰,光芒四射,美轮美奂。陈子昂“芳宵殊未极,随意守灯轮”(《上元夜效小庾体》);韩仲宣“他乡月夜人,相伴看灯轮。光随九华出,影共百枝新”(《上元夜效小庾体》);孙逖“彩仗移双阙,琼筵会九宾。舞成苍颉字,灯作法王轮”(《正月十五日夜应制》);张说“帝宫三五戏春台,行雨流风莫妒来。西域灯轮千影合,东华金阙万重开”(《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等作品真实地描摹出上元灯轮万盏、华光照耀的绚丽光影效果。铺张华丽的场面与新春佳节的热烈气氛相得益彰。

律转洪钧清平乐,万象回春天地新。终有唐一代,从朝廷到民间,都对新春佳节极为重视。守岁祈福,万家灯火的种种习俗呈现在唐诗书写中,既是对国家物阜民丰、祥和承平的展示,更是对国运昌隆、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

2022-02-14 沈文凡 ——唐诗中的新春佳节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9340.html 1 律转洪钧 万象回春 19,34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