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慧峰
写意的服饰和道具、优美典雅的舞姿、精美绝伦的演绎……脱胎于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央视虎年春晚中火爆出圈,成为现象级热议话题。不少观众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国宝真的动起来了!这才是中国文化!”
近年来,《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等多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屡屡掀起“国风”“国潮”。我们是谁?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我们?个人的、自我的认知,哲学的追问,往往伴随着成长、成熟和自信。面对自身深厚文化传统的兴趣,则推动着群体的探索、回溯,反过来又进一步增加文化自信。在公众尤其是年轻人中持续收获口碑与热度,让传统文化成功“破壁”出圈。在这些综艺节目里,一方面,文化遗产更多地走进当代生活,为我们提供文化自信的底气;另一方面,我们也找到传统文化的密码,并由此往历史的更深处走去。
让传统文化与年轻人“破圈”相拥
1月26日,腊月廿四。凛冽寒风中,北京地安门大街附近的玉河遗址公园比往日多了几分嘈杂。
傍晚时分,随着导演大声喊出的最后一句“Cut”,《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第二季节目顺利杀青。夕阳的余晖洒在肩头,单霁翔转头向众人拱手道辛苦,让人觉得温暖了些许。
又是一个异常紧张的两天一夜。几个月的时间里,年近七旬的单霁翔跟随由他担任发起人和文化向导的世遗揭秘互动纪实节目《万里走单骑》第二季节目组走过河南、江西、福建等7个省份,录制了殷墟、大运河、北京中轴线、明清故宫等12处遗产地,其中既有1987年中国最早成为世界遗产的项目,也有2021年最新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还有名列《世界遗产预备清单》正在争取成为世界遗产的项目。
平均两天一期节目的录制周期即便对于年轻人而言都倍觉辛劳,但单霁翔踩着他那双标志性的黑布鞋走在队伍最前面,永远是那样精神矍铄。在这些地方,单霁翔带领“万里少年团”与遗产地的研究者、保护者交流,体验甲骨拼对、三维扫描、瓷器制作、造像雕刻、考古发掘、非遗制作等项目,通过无人机拍摄、森林音乐会、大型多米诺骨牌等多种不同活动形式,向世界遗产所承载的人类思想和精神致敬。
这不是单霁翔第一次参与文化综艺节目的录制。
2017年初最火的电视节目《朗读者》中,单霁翔作为第四期嘉宾讲述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踏遍故宫9000多个房间的故事,讲述紫禁城里隽永动人的四季变换,令闻者如痴如醉;2017年底火爆出圈的《国家宝藏》里,单霁翔是重要发起人和参与者,他亮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国宝《千里江山图》卷、各种釉彩大瓶和先秦石鼓,震撼了屏幕内外的观众。
卸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之后,单霁翔的身份由“故宫看门人”转变为“世界遗产推广人”。回首在红墙内的岁月,他直言感受最深的,就是年轻人越来越喜欢古老的紫禁城,“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这些节目的助力下,我们打开了和年轻人对话的通道”。这也是他下决心通过《万里走单骑》聚焦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要适应年轻人接收信息的变化和需求。”在第二季节目的第一站洛阳,单霁翔带领“万里少年团”从一碗热腾腾的牛肉汤里,感受历史两端的交叠与传承,丝路两端的交流与融合;在九池皇家御苑,他们品尝精致的唐代下午茶,遥想唐代胡风盛行之时古人在帐篷里烧烤的情景,还跟随年轻的非遗传承人学习“唐代最强甜品”唐菓子的制作过程;洛阳博物馆里,节目举办“五都荟洛”装束复原秀,向新时代的观众们展示大气磅礴的悠悠古韵……一切无一不显示出这档节目力求世界遗产在年轻人群中“破圈”“相拥”的决心。
传统文化欢迎所有大胆新颖的综艺玩法,欢迎一切深厚且生动的讲故事方式。在单霁翔看来,在综艺里,我们能找到传统文化密码,并由此往历史深处走去。他当下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世界遗产融入国人的现代生活,“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中华传统文化,让中国的世界遗产以鲜活的姿态走向世界”。
照见中华五千年不变的模样
《上新了·故宫》三季稳扎稳打、《国家宝藏·展演季》推陈出新……过去几年,综艺市场的想象力得到空前激发,更多潜在受众与新的领域被广泛发掘出来,尤其是文化遗产类综艺节目大爆发,让传统文化“破壁”,国风国潮出圈。
文化类综艺在受众之间收获高人气,约开始于2017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和《朗读者》。其后随着《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节目的火爆播出,受关注度更上一层楼。
“政策调控为文化类节目的兴起创造了非常有利的环境。”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曾参与《国家宝藏》《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中国考古大会》等多档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策划和录制,在他看来,这类节目在2017年的大爆发不是没有原因的。
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创作要“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同年7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把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的通知》,要求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挖掘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制作播出更多有思想深度、精神高度、文化厚度的文化类节目”。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国内各大电视台和视频网站推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数量超过50档,“文综”节目的勃兴亦成为当年国内电视荧屏最大的亮点之一。
“文综”为电视荧屏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同时也成为中华文化当代化、大众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古典意蕴与新潮表达紧密融合下,不少年轻人纷纷表示了对于此类节目的喜爱。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宝藏》、“中国节日”系列以及多档文化类综艺的“出圈”,都是通过年轻人所在的网络传播,以B站为代表的年轻人网络社区甚至成为文化类综艺传播的“重镇”。
B站《舞千年》制作人、总导演姜小巍在谈及节目缘起时表示,在过去一年,B站国风类视频的观众数量已经达到1.36亿,其中超过80%为18到24岁,这显然不同于认为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喜欢传统文化的固有认知。
“年轻人对于文化遗产的情感共鸣,特别体现在弹幕文化上。”令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郭媛媛动情的是,当节目进行到高潮处,屏幕上的弹幕铺天盖地而来,“你会感觉到一种涌动的时代精神呈现在面前,中国的古代和现代不是割裂的,而是在精神上、文化上甚至命运的根源处一脉相承”。
无论是《唐宫夜宴》《典籍里的中国》的横空出世,还是《最美中轴线》《万里走单骑》的全新探索,这类文化综艺越来越像一面镜子,照见中华五千年不变的模样。我们,也越来越急迫地在其中寻找答案,确认自我。
找到让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答案
唇、远山眉、山峰发髻、青绿长裙……央视虎年春晚上,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一段6分钟的片段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弦。舞者以绚丽之身,勾勒出如诗如幻的无垠山河,将中国古典式传奇娓娓道来。有网友说,“像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而你我皆是展卷人。”
“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的节目,必然是基于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对民族文化的自信。”美妙的《只此青绿》仿佛还萦绕在眼前,在郭媛媛看来,今年春晚舞台上涌现出的传统文化类节目也说明了民族文化自信心的高扬,市场的良性反馈,尤其是年轻观众的认可更证明了传统文化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
社交媒体上,一位网友的评价引得点赞无数:“《只此青绿》是对传统文化的深耕和弘扬,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郭媛媛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分析说,国风潮并不是突然爆发的,意外“破圈”的背后是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国不断推动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并将到2025年全面复兴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大国策提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趋势更是时代使命。广大年轻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关注,恰恰说明在这个文化复兴的时代,中国人需要把自己的文化自信表达出来。
2021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会议指出,要开展创新服务,使文物更好融入生活、服务人民,积极拓展文物对外交流平台,多渠道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
“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文化活起来提供了新的机遇。”在郭媛媛看来,当下媒介生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B站等社交平台的媒介形态,和广播电视为主的大众传播媒介形态是有差异的。平台是技术、社会、文化的系统。她认为,传统文化的“破圈”就是借助了这三个层面的系统。但她同时也指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出圈”只是一个开始,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复兴走深、走实还需要更多的思考与探索。媒体融合时代,文化类节目还应学会整合大屏小屏的资源,打通线上线下任督二脉,构建全媒体互动的传播框架。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可供参考和挖掘的宝藏不胜枚举,随意追溯都是一本值得回味的书。让我们在祖先的创造里,继续寻找让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答案吧。